第六专题
教学案例1:邓小平理论形成之初的理论思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成
【案例呈现】
邓小平的“北方谈话”
1978年9月13日到20日,邓小平访朝归来,视察黑龙江、吉林、辽宁、鞍山、沈阳军区、天津等地,“一路煽风点火”,发表了六次重要讲话。这些讲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重新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现全党工作重点转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邓小平北方之行的许多讲话,集中反映了他在历史转折前夕和邓小平理论形成之初的理论思考。
1978年底,在邓小平领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揭开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序幕。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响亮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资料来源:《中华儿女》,2017年11月9日)
【案例点评】
为了进一步推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中国政局向前发展,1978年邓小平在结束对朝鲜的访问后,于9月13日至20日,视察了东北三省以及唐山和天津等地,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这些谈话,后来被学界称为邓小平“北方谈话”。从已有的材料看,粉碎“四人帮”后,明确提出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北方谈话”在党内属于首次,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导意义。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地做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初步建立。
【教学建议】
本案例让学生明白,“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初成时期的理论思考,为进一步推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中国政局向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教学案例2: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案例呈现】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进入1992年,中央就要开始酝酿十四大的主题、酝酿十四大领导班子的组成。在党和国家最关键的时刻,邓小平不顾88岁高龄,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胆略,视察南方,走一路讲一路,从武汉一直讲到广东、上海,这是一趟重启改革、回暖人心的阳光之旅,是“大音稀声扫阴霾”之旅!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阐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加速发展对于中国的必要性。他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成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强调说:“经济发展得快一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也分析了在中国加速发展的可能性,认为沿海地区完全有可能把经济速度搞得快一点,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等九个方面作了新的概括,还在这一理论前冠以“邓小平同志”的称谓。这九个方面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构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式形成。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资料来源:《中华儿女》,2017年11月9日)
【案例点评】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步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于是,十五大正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教学建议】
本案例让学生懂得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具有历史必然性。邓小平理论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道,而是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教学案例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案例呈现】
《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年来,社会主义无论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也发生了严重曲折。在我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既在独立自主的实践中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在失误和挫折中汲取了深刻教训。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如何科学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邓小平理论紧紧抓住这个基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从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从我们党的立党宗旨和治国目标,从我国面临的国际挑战和机遇,全面、系统、深刻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重点等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继续进行探索,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到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从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到正确应对和驾驭经济全球化、促进共同发展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的世界大势和我国的发展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思想,用新的思想观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基本问题上所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资料来源:《求是》,2013年5月2日)
【案例点评】
如何科学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基本问题上所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教学建议】
通过案例,可以让学生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一系列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观点,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学案例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案例呈现】
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执政以后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如何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是生死攸关、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围绕这个目标,邓小平同志对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江泽民同志深刻分析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围绕这个目标,江泽民同志对在长期执政、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围绕这个目标,党中央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创新理论观点,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资料来源:《求是》,2013年5月2日)
【案例点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创新理论观点,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党执政以后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如何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是必须严肃思考和实践的重大理论问题。
【教学建议】
通过案例,可以让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做出了深刻的回应,让学生理解如何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如何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意义。
案例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案例呈现】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巨大政治压力和经济压力,面对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繁重任务,解决好发展问题尤为紧迫。邓小平理论高度关注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之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还科学谋划我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出“五个统筹”,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资料来源:《求是》,2013年5月2日)
【案例点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教学建议】
通过案例,学生能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做出了实践性的回答,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理论在指导实践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