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专题三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案例1:改革开放使中国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知识要点:
可用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显著特征”的教学,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是新时代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积极应对国内外局势的迫切要求,用以说明以改革开放是伟大革命,是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案例呈现: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其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就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40年来,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我国的GDP总量只有367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343元。到2010年,我国GDP总量跃升到41.3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30876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推出了1500多项改革举措,主要领域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正是由于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我们才能妥善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2017年GDP总量达到82.71万亿元,人均GDP超过88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路。从历史上看,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方案基本上是依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设计出来的,这一方案遵循的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框架。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按照这一方案实现了现代化,而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似乎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不二选择。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70多年的现实表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1960—2008年间,世界上先后有101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但最终只有13个实现了向高收入经济体的跨越。绝大多数国家和绝大多数人口并没有通过西方现代化模式摆脱贫困。而中国却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引领时代发展
40年改革开放,中国逐步从追赶时代的“后进者”转变为引领时代的“先行者”,这种转变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为世界经济寻求发展新动力、增添发展新活力指明了方向。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后“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升温,中国坚定地举起了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旗帜,给迷茫中的世界拨开了眼前的“浮云”,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稳定剂。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官方文本,让世界感受到了独特的中国智慧,为改善现有的国际秩序作出了中国贡献。我们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主场外交,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看到了中国诚意,彰显了引领时代发展的中国力量。
通过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已经显著提高,具备了引领时代发展的良好基础,并在许多领域显示了能够引领时代发展的强大实力。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而引领时代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风险和挑战,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依然任重道远。我们需要破除阻碍发展的各种思想观念,推动我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从不协调发展转向协调发展,从不可持续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需要破除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各种经济体制弊端,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新体制,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需要破除不合时宜的运行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需要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挑战,并以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和中国给世界各国发展带来的机遇破除“中国威胁论”。需要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中,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是推动时代发展的强劲动力
唯有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才能推动时代发展。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明确基本方向,找准工作重点,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谋划和推进改革开放。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上下功夫。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塑造多元竞争的微观市场主体,实现市场充分竞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把国有企业塑造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有活力、有控制力、有影响力和有抗风险能力的市场主体。坚持和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实现市场准入畅通。
坚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在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上下功夫。要细化产权界定,形成不同细分产权间的合理边界,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奠定坚实的产权基础。加强产权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鼓励竞争合作、鼓励技术创新的产权有效激励,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使劳动、资本、土地、管理、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能够自由进入,实现市场化配置,进一步完善要素参与分配的体制机制,形成要素分配激励,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深化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使资源价格的波动能够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下功夫。要加快推进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价格机制改革等,提升经济整体的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走共同富裕道路。推进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外资管理体制改革、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有效发挥市场与政府的组合优势。
(资料来源:《求是》,黄泰岩,2018年5月31日,有删改)
思考讨论:
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改革创新对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积极应对国内外局势的影响有哪些?
案例解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这一重大判断,并将其明确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路;推动中国引领时代发展,逐步从追赶时代的“后进者”转变为引领时代的“先行者”,这种转变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是推动时代发展的强劲动力,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明确基本方向,找准工作重点,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谋划和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创新,就是要坚持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助力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案例2:中美贸易战:小个头成为新巨人后必经的挑战
知识要点:
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案例呈现:
中国经济今天正面临着“新巨人”闯入“无人区”的双重挑战。我们不仅体量更大,而且从追跑变为并跑,甚至在很多领域成了领跑;我们的国际地位,从群演变成主角,甚至越来越多地在领舞;我们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
2018年3月下旬,随着美国高调宣布将根据301条款对中国出口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中美贸易摩擦骤然升温。
美国将贸易保护的大棒抡向中国,从表面看,是一场逆差数据“误会”引发的缠斗。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确实看起来不小,但是,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除了服装、鞋袜、玩具等“纯中国血统”外,还有大量全球采购、中国组装的“混血儿”,其中从美国进口再出口的产品不在少数。这些真实情况在统计数字中难以体现,造成了两国贸易“不平衡”被再三夸大。
这场贸易战的是非背后,是小个头成长为新巨人后不得不经历的挑战。
回溯国际贸易史,作为最具保护主义色彩的贸易报复手段,“301条款”“特别301条款”与“超级301条款”的诞生与滥用,就伴随着二战后新经济体的崛起,以及美国“大萧条”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从弱到强,逐步走向舞台中央的德国、日本甚至巴西、韩国,均遭受过“棒喝”,仅日本就遭遇过16次。
再看中国。回想40年前,中国人均GDP只有156美元,甚至不足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人均GDP的1/3。作为弱小的追赶者,当时世界舞台中央的巨人们,或许会因为市场的诱惑,邀请我们观礼,甚至让我们跟在身边学习舞步。但是,随着我们长高、变壮,舞台上出现了一位不容忽视的“新巨人”,这个巨人的体量相当于第五至第十名巨人的总和,舞台格局势必发生变化。共舞时的摩擦在所难免,甚至会有人希望将新人挤出侧幕,撞下舞台。
站得稳,不怕撞,就得强筋骨,不虚胖。这次美国发起的贸易调查,既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传统制造业和相关就业,也是在延缓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抑制一个制造强国的崛起。不让别人“卡脖子”,就得自己“挺腰板”。3月的两会上,高质量发展成为热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发展壮大新动能,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随着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实施、“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创建,补短板、强基础、上档次,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心如磐石,势不可挡。咱不惹事,也绝不怕事。
站得稳,不怕撞,还得讲格局,求共赢。舞台就那么大,如果有人不讲规矩、不守秩序,只想扩大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不是群舞,反而会导致群殴,造成群体性伤害。中国人历来讲究“一个好汉三个帮”,汇智聚力才能众志成城,共商共建共享才能共赢。就像3月26日,我国原油期货正式上线,就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风险管理和投资的新机会。换种思维看舞台,把对手变舞伴,重塑全球价值链,人人都能舞得美。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推进的新一轮经济转型,这不仅将增强中国经济的活力、韧性和可持续性,也将为全球经济创造新机遇、注入新动力。
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探路者,闯关夺隘、引领航程,唯有依靠创新精神与改革勇毅。就像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所说:“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所以,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历史转折点上,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挺立吧,奔跑吧,新巨人!
(资料来源:《当我们成为“巨人”》,《人民日报》,陆娅楠,2018年4月2日17版,有删改)
思考讨论:
结合案例材料,分析美国制裁华为的原因是什么?
案例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美也逐渐在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而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动对中国的“301调查”商品征收25%关税的“贸易战”。美国是贸易逆差国,因为美国是靠资本要素密集投资推动的增长。美国的投资超过储蓄,大量资金用于创新的现金预付,美国主要是烧人、烧钱,烧出高科技产品。通过研发投资推动经济增长,通过进口商品满足国内需求,就造成了贸易逆差。但是,也正是因为美国对高科技的投入巨大,所以出现苹果、芯片等高科技产品,而中国则是贸易顺差国,投资的是互联网、大数据,是烧数据、拼流量平台,无法研发出真正的芯片等高科技产品,这就造成了贸易不平衡,所以导致了贸易摩擦。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大经济体,打贸易战对两国经济无疑都是不利的,因此,中国最该做的就是改革,双方应该重新回到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来,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相互开放市场,不要贸然打贸易战。
案例3:新时代高校提速于创新驱动“中国动力”的强劲
知识要点:
“做改革创新生力军”的教学,用以增强学生改革创新的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国家改革创新的实践。
案例呈现:
进入新时代以来,互联网空间呈现的大大小小中国科技成果如泉涌般的“井喷”,显现了全国高校科技工作长期以来在加强原创引领、服务国家战略、培育领军人才的“赫赫有功”与“默默无闻”。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两会在广东代表团所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科学论断,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也会越来越有力,新时代的“黄金时间”中动力与潜能一发而不可收,未来必将愈加奔涌而出。
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回望高校科技久久为功,在科教兴国战略中跃升动力。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的道义至高点,其发展的历程和产出,不仅有经济力量,也有政治力量、文化力量,各国高校历来都是科技发展与进步的主力军和推动者。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发展,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态势已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从跟踪为主迈入“三跑并存”的新阶段。研究与开发人员占全国不到10%,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全国不到8%,却为高铁、核电、光伏、数控、高压输电、4G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提供关键核心技术,高校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和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分别占全国80%以上,有力地服务国家战略行动。不久前,科技部公布了“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十项中高校就占有八席,绝大多数入选的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尖刊物发表,彰显了我国高校基础研究工作的水平和标志性。
发展的第一要务,就得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党中央绘就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蓝图,提出了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世界科技革命也正风起云涌……不可否认的是,对照新形势和新要求,存在着短板问题和与新时代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内涵式发展,大力推进教育、科技、经济的深度融合。这些都使高校科技站在了新时代的新起点上,肩负的历史使命更艰巨、意义更重大,就必须紧紧抓住新时代的战略机遇期,新形势的发展加速期、新要求的结构转型期、新使命的攻坚爬坡期。
以人才为第一资源,守望高校科技迎接挑战,在人才强国战略中激发动力。推进科技创新,首要的是人才,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根本和源头,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全国高校拥有740余名两院院士(含港澳台),123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基金委创新群体,还直接支撑着164万硕士研究生和34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正是这个科技队伍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承担了60%以上重大科研任务,建设了60%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60%以上国家科技三大奖励,院士、杰青、千人、万人等高层次人才占60%以上,这五个60%说明了人才发挥作用的显著性。由此看来,高校科技的创新引领和人才强国的历史重任,还需要更多、更准、更精功能体现上战略科学家的“定盘星”、创新大专家的“冲锋号”、科研先行者的“手术刀”。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会促使高校把国内外的各方面优秀人才、顶尖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在精准施策上着力,在精准扶持上聚力,在精准服务上出力,在精准管理上发力。
创新与国运相牵,人才与国脉相连。近日,国务院印发《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就是不唯地域引进人才;聚焦国际科技界普遍关注、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影响深远的研究领域,就是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这又一次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不仅如此,充分调动、凝聚和挖掘人才的智慧和激情也势在必行,高校科研人才中不乏众多“精神引领者”和“道德标杆”,如日前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的复旦大学钟扬教授,其用生命踏遍了青藏高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归国7年多来,担任国家多个技术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吉林大学黄大年教授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一生心系国家粮食安全的“泥腿子院士”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直到去世前的最后一个晚上他还在病床上辅导着学生……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凝望高校科技任重道远,在创新驱动战略中转段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发展,意味着动力机制的转换,意味着将创新驱动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意味着要有国际眼光和全球站位,要把高校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世界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力量,新时代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着国运所系、大势所趋、教育所需、发展所急的重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到2035年高校要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成为全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贡献者和引领者之一;到2050年,高校将成为创新领军人才的聚集地,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和世界高等教育引领者之一。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的高校,应该大有作为,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四大”为牵引,力求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吹响集结号,齐奏交响乐,共谱和谐曲。
国家有所呼,高校有所应。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新技术引爆新产业,新业态激发新活力,新模式拓宽新路径,新消费缔造新变革。高校科技发展应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转段升级,舒展谋划改革的“全视角”,练就攻坚克难的“铁肩膀”,用好精准有效的“绣花针”,更加有力地服务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如支撑“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军民融合战略,参与雄安新区建设,参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创新创业……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实现突破均有“施展拳脚”和“大展舞台”的良机。加强与国内其他科研领域和企业的同频共振、精准衔接、合力形成,就一定会积聚深化改革的中国动力,激发决胜小康的中国速度,筑牢砥砺前行的中国信心。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七大战略,都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和高校科技的发展更是密不可分。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后中国动力强劲状况都能通过高校科技发展得到直接感知和成效回应。新时代已经标注了发展方位,新矛盾已经校正了前进方向,新征程已经擘画了未来蓝图,相信新思想必将凝聚磅礴力量,新使命也必将激荡奋斗热情,高校科技事业的发展唯有不懈努力,方能创造无愧于党与人民充分信任的辉煌业绩,书写无悔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托。
(资料来源:环球网,凌晓明,2018年4月4日,有删改)
思考讨论: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该如何投入到目前的改革创新洪流之中,成为改革创新的人才?
案例解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
当代大学生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己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从而树立起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作出贡献的伟大志向。广大青年学生要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包括自觉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树立以创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广大青年学生要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包括夯实创新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投身创新实践。
广大青年学生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案例4:“90后”技能尖兵用汗水书写青春
知识要点:
“做改革创新生力军”的教学,引导学生爱岗敬业和专注专业技能学习,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案例呈现:
一大批从职业院校走出来的“90后”专业技能人才,已成为各行各业创新创造的主力军。这些技能尖兵在各自岗位上挥洒汗水,书写青春。
“偷师成才”的动车“医生”刘鹏
工作中的刘鹏勤学好问。遇到不懂的,他一定要学懂弄通才肯罢休。为了弄懂检修工艺复杂的技术,刘鹏做了近300张动车知识卡片,得空就拿出来翻看。“每次下部组作业,我都求师傅带我去,哪怕只做些递工具的活都行。”刘鹏说。久而久之,全车的作业流程都被他“偷学”了。在2016年全国铁路动车组机械师职业技能竞赛中,他位列各项目综合排名全能榜首。“动车的平稳安全运行关系到旅客的生命,列车上哪怕是一颗螺丝钉的检修都来不得半点马虎。”作为动车“医生”,刘鹏深知肩上的责任。
热爱“升级打怪兽”的宋子豪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宋子豪是“90后”,现在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一员。
“比赛高手”宋子豪的秘诀是舍得钻研。参加工作第一年,他报名参加中物院组织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比赛”。连续60多天,宋子豪一下班就钻到书本里学习、刷题,国庆假期更是封闭训练了7天“最难的是温度控制,设备从室温升到炉膛内近600摄氏度,需要计算好温度曲线。”宋子豪在比赛中获得了最高分。宋子豪也是“发明能手”。看到车间有很多需要用到循环水的设备,他将电控柜进行改装,通过预先设定自动控制水位和水压,实现无人化操作。扎实肯干、乐于创新的宋子豪如今是电气系统设计、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团队负责人。“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感觉就是在不断地升级打怪兽。”宋子豪说:“很难,但我喜欢。”
技术难题的“超级克星”孟乐乐
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最年轻的首席技师,是一名毕业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30岁黑黑瘦瘦的小伙子。
巴基斯坦卡拉姆的冬天,昼夜温差极大。孟乐乐带着团队已经在这里突击了一个多月,每天在冰火交融中来回作业,只为如期完成中巴飞机合作项目。
“工作条件艰苦、工具配备不足,进度已经落下一大截。”为了赶上工期,孟乐乐连夜修改工作计划,把团队拆分成两组实行两班倒,前后舱、双机并行作业,坚持“大事不过夜,小事不过点”。原计划3个月完成的任务,他们硬是节省了1个月的时间完成,让外国友人惊叹“中国速度”。
一架飞机上有数以万计的铆钉,每一颗都靠手工铆接上去,费时费力。“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铆接最多数量的铆钉?”孟乐乐一直在思考。通过无数次操作、实践,他创新了铆接方式,变双人铆接为自顶自铆一人操作,不但节约了人手,还提出了很多创新工艺。
大胆探索尝试,攻坚克难,追求卓越。优化机身蒙皮装配、自创托板螺母打胶法、优化座舱段模块化装配……孟乐乐被同事誉为技术难题的“超级克星”,可他总是不好意思:“没别的诀窍,埋头想、闷头干就对了!”
思考讨论: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应注重提高哪方面素质和能力?
案例解析:
大部分人会认为创新就是科技的研发,觉得太高大上。尤其是高职学生对创新更是认为会很难,不够自信。通过榜样示范、案例展示,让学生对创新有更全面的理解,增强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案例5:人工智能在中国“绽放”,只待时日
知识要点:
增强改革创新的信心和责任感
案例呈现: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AI)已成为全球科技、商业、投资等领域乃至国家战略博弈层面的“红人”。
令人关注的是,在关乎未来世界秩序与座次的这轮争夺中,背负了一百多年“跟随者”“模仿者”形象的中国人,从一开始就走在了前面:美国白宫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在深度学习(AI一个分支)领域发表的论文数已经超过美国;咨询公司普华永道预计,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增长到2030年将使全球GDP提升16万亿美元,其中半数归于中国;中国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利数量,在最近几年保持近200%的增长……
中国强劲有力的起跑,让西方国家备感惊讶。而中国人自己也丝毫不掩饰借助AI实现国家复兴、重返世界舞台领导位置的雄心——最近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就提出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使中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万事俱备,东风已来……
人工智能是时代赋予中国的机遇
从改造世界的角度看,科技是人类历史骨干篇章的主笔。而人工智能就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机器的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
人工智能赋予了机器一定的视听感知和思考能力,不仅会促进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也会对经济与社会的运行方式产生积极作用。它会进一步将人类从繁重、危险、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带动多种传统产业的变革,促进产业模式的调整。
可以说,人工智能完全契合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与需求,成为时代赋予中国的一大机遇。
中国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国,产业大而不强,与美国、日本、德国差距明显,但恰恰是这种深度的不足和体系的不完整,为人工智能对制造业的渗透、改造和升级,提供了空间和便利。
人工智能的出现,重置了国家间竞争的主题,给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带来了颠覆性变革。而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经过近四十年改革开放力量积累的中国,这次与西方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并且竞争的目的不再是追赶,而是要领先。
中国有人工智能成长的最佳土壤
中国有底气让人工智能走在前面,除国家政策支持之外,一是数据,二是需求,三是人才。
如果把当前的人工智能看作初生的幼狮,那么数据就是它成长为王者的食粮,而中国堪称人工智能的“美食天堂”。
第40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半年累计新增网民1992万人,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6.3%。
阿里云、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被称为全球云计算的“三驾马车”。但中国的阿里云,在单位计算能力和计算性价比上远超同行,具备将世界级的计算能力变成普惠云科技的能力。
在“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云计算已经实现了主要互联市场的覆盖。目前,阿里云在全球14个地域开放了31个可用区,为全球数十亿用户提供可靠的计算支持以及全球独有的混合云体验。这些通过互联网获取、具有精准度、可跟踪的庞大数据产出,是世界绝大部分国家不可想象的。
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是人工智能在中国迅速产业化的另一个源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8%;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834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7.6%。
消费的升级,呼唤了供给侧改革。制造业需要为社会提供日趋个性化的优质产品,无疑给了人工智能广阔的发挥空间。
在这一过程中,人才是核心基础。作为后发国家,当前中国的AI人才力量明显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但海量的市场需求、优化的就业环境等都将逐步拉近这一差距。阿里的NASA计划就已面向未来20年组建独立研发部门,招募全球顶尖科研人才,且“预算不设上限”。
自主创新是兑现预期的唯一途径
科技是一个讲求成果累积和迭代的领域,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也有很多“课”要补。
腾讯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面解读》显示,截至目前,美国融资金额达到978亿元,领先中国54.01%;中国以635亿元,仅次于美国,占全球33.18%。但从创业投资领域角度来看,美国面向全产业投资,投资领域遍及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而中国接受融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应用层。
作为人工智能的“灵魂”,芯片是技术要求和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产业价值和战略地位远大于应用层创新。所幸,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我国已经提出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加强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衔接,在“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集成电路装备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支持人工智能软硬件发展。
此外,我国正大幅提高国产芯片的自给率,重点扶持并谋求突破与信息安全相关的芯片产业,可以预见,其未来五到十年将走向新的快车道。
中国人工智能,前途无量,但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方能兑现预期。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张梦然,2017年8月8日)
思考讨论:
结合人工智能案例,分析 “为什么要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当代大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弘扬和践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案例解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与时俱进,都是改革创新精神的应有之义。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40年来,从农村改革的兴起,到深圳等特区的创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项事业的开拓,改革创新精神激荡神州,造就了历史的巨变,成就了今天的中国,使积贫积弱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没有完成时,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无论是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释放改革红利,都需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迈过沟沟坎坎、越过发展陷阱,才能赢得更加光明的前景。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之源,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