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资源 >>  典型案例 >>  正文

第二章专题二 广东科贸职业技术学院文字案例

时间:21/09/30 00:37:04  浏览:

第二章专题二

案例1:“千年伟人”马克思

知识要点:

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案例呈现:

面临世纪之交,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这就是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这是由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99年秋天,用几周时间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经过反复评选最后选定的。马克思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世界最有影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在评选活动开始阶段,爱因斯坦的票数领先。在评选活动的后期,评马克思为本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票数直线上升,并遥遥领先于爱因斯坦。美国纽约的一家报纸用整版篇幅评论了这个意义深远的事件。

最近,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对39名候选者的投票比较平均,爱因斯坦仅以一分的优势领先于甘地和马克思。这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同样说明马克思是千年伟人。1999年12月19日的《澳门日报》,报道了这个消息,并刊登了三位千年伟人的照片。该报说:“这样的调查当然不能十分科学地反映广泛的事件,但这次调查可以让我们看看一些名人的想法。”台湾《中国时报》12月25日报道类似的评选活动时指出:“马克思有关资本累积及资本集中的说法,放在当今大购并潮的背景之下似乎更具意义,苏联瓦解、中国大陆也已改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路线多年,这么多学者肯定马克思,的确有些出人意表。”还说“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洞见应该再度获重视,他不应为其他人对其学说所作的引申背黑锅”。

西方思想界所开展的这项活动和澳、台报纸的报道,应该说是客观、公允的。尤其引人深思的是,这一活动不是由社会主义国家传媒,而是由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传媒举办的,这就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性。对于世界工人阶级来说,再大的喜讯莫过于此。这是千年之交,时代赠予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最值得纪念的礼物!

这件事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它既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又说明了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就像自然科学需要爱因斯坦的理论一样。只要不带偏见,人们都会作出这样的结论。

马克思逝世已经116年了, 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也已一个半世纪了,为什么马克思仍然受到世人如此的关注和崇敬呢?这是因为马克思为人类精神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

关于马克思对人类思想的伟大贡献,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概括为两个伟大的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他指出,“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这样一个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恩格斯以无比沉痛的心情向世界宣告,“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百多年后,马克思被世界公认为“最伟大的思想家”,证明了恩格斯的预言。如果说恩格斯主要是就思想的真理性而言,那么在今天,它已是被社会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资料来源:《真理的追求》(京)2000年第01期)

思考讨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案例解析:

2000年,世纪之交,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这件事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它既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又说明了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这一科学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案例2:中国“百年宏伟蓝图”的发展演变

知识要点:

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

案例呈现:

新中国成立69年来,我国的发展蓝图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党对“百年宏伟蓝图”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反映了党的几代领导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力探索和不断深化创新的历史过程。

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作出的两个阶段“新三步走”战略安排,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一个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是我们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基本遵循。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条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目标,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69年来,我国的发展蓝图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党对“百年宏伟蓝图”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中国革命和建设宏伟蓝图的设计

毛泽东早在革命时期就明确指出,中国革命要分两个步骤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将来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必定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此进行了艰辛探索。1956年党的八大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但建设社会主义不可能一蹴而成,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历史过程。为此,毛泽东在1957年2月指出:“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由于当时我们急于建设社会主义,1958年起相继发起了“大跃进”、刮起了“共产风”,结果遭到了挫折。为此,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又进行了反复思考,认识到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下功夫,弄清规律,中国生产力落后,要赶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很长时间。1960年他对来访的美国朋友斯诺说,对于政治、军事和阶级斗争,我们有一套经验、方针、政策和办法;至于社会主义建设,过去没有干过,还没有经验。1961年他同到访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谈话中指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在你们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好几百年。1962年1月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深刻地说:“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可是,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根据毛泽东的这种设想,1963年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作出用一百年时间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部署: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用50至100年的时间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至此,我国“四个现代化”目标形成了完整的表述。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的两步完成百年宏伟蓝图的构想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实施,经历了曲折过程。

百年宏伟蓝图构想的重启和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和我们党在总结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首先是从沿用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到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大思路出发的,逐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邓小平多次提到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80年代初中期,他反复思考了分步走发展战略问题。1982年10月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1984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的谈话中,提出了用翻两番的方式,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同年10月邓小平用“两步走”初步概括我国中长期发展目标:第一步是用20年实现翻两番,第二步是用30到50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1985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的谈话中,完整表述了“两步走”发展战略构想,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即“第一步,到本世纪末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二步,再花30到50年的时间,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之后,邓小平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构想。其中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格拉时指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人均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在21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人均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根据邓小平这一构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至此,我国“三步走战略”构想形成了完整的表述。

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构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社会主义两步走设想,打开了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江泽民和胡锦涛在进入21世纪前后的不同时期,在实施邓小平第二、三步发展战略步骤中,相继进行了阶段性目标细化。其中,江泽民在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上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提出了我国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小“三步走”设想:第一个10年全面建设小康、第二个10年达到富裕小康水平、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胡锦涛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是对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目标的又一次细化。

百年宏伟蓝图构想在新时代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5年多来,中国创造了奇迹,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其中标志性衡量指标有: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达到8866美元,排名世界第69位;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1.2个百分点,远超所有发达国家之和;中国的粗钢、煤炭、生铁等12项产量居世界第一。这表明,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两个百年”目标逐渐清晰。为此,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描绘了从现在到2020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宏伟蓝图,对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了战略安排:两个阶段“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即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阶段主要任务,当然这一奋斗目标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用两个15年分两步走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期、中长期任务,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的两个阶段“新三步走”宏伟蓝图适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趋势,是对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目标与时俱进的深化和推进,即时间提前、“基本建成”变为“建成”,是继往开来、审时度势的科学规划和重大部署。

“百年宏伟蓝图”的战略构想,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力探索和不断深化创新的历史过程,习近平的两个阶段“新三步走”战略,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思想的宏伟纲领,是引领我们党、国家和人民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行动指南。同时,也警醒我们,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不可能一蹴而成,需要逐步实现。党的十九大擘画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全党全国人民必须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前行,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资料来源:何成学《中国“百年宏伟蓝图”的发展演变》,《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24日)

思考讨论:

如何认识我们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

案例解析:

“百年宏伟蓝图”的战略构想,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力探索和不断深化创新的历史过程,习近平的两个阶段“新三步走”战略,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思想的宏伟纲领,是引领我们党、国家和人民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行动指南。同时,也警醒我们,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不可能一蹴而成,需要逐步实现。党的十九大擘画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全党全国人民必须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前行,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案例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

知识要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

案例呈现:

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的基础上,提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顺利地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我国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在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宪法确立一系列制度、原则和规则,确定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治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都离不开宪法的保证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无不闪耀着宪法精神的光辉。

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和发展,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大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先后4次对1982年宪法即我国现行宪法的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出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修正,共通过了31条宪法修正案,主要目的就是把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上升为国家宪法规定。其中,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十二条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宪法,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十八条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宪法,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大指导作用。实践证明,通过修改宪法及时把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至关重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围绕回答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理论指引,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已被实践充分证明,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以党内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通过修改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实现国家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对于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国家各项事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作用,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意义重大而深远。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宪法完善发展,更好维护宪法的统一、尊严、权威,更好发挥宪法对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

(资料来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的重大意义》,《人民日报》2018227日)

思考讨论:

如何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的重要意义

案例解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这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对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把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国家指导思想,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宪法完善发展的内在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根本任务、奋斗目标、战略步骤,有利于更好地团结激励全党全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案例4: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

知识要点:

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案例呈现: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其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

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一是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二是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大学等高校开设课程,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第一代马克思主义骨干人才;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探索中国实际问题,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李大钊在青年时代目睹了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1913年至1916年间,李大钊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留学,开始阅读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日本传播较早,1904年至1905年,《共产党宣言》日译本开始出版。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期间,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教授河上肇已经将马克思的《资本论》翻译成日文,这使李大钊能够接触到马克思原著、学习马克思主义。

俄国二月革命发生后,李大钊写了《俄国革命之远因近因》《面包与和平运动》《俄国共和政府之成立及其政纲》《俄国大革命之影响》《大战中欧洲各国之政变》等文章,在介绍俄国革命的同时,称俄国革命是“和平之曙光”,代表“国外政治之潮流”。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开始深刻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1918年,他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三篇著名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并指出,布尔什维主义是“德国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继承者。1919年元旦,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3号上发表《新纪元》指出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

从1919年初开始,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认识逐渐加深。他在当年2月发表的《战后之妇人问题》虽然谈的是妇女问题,但是已经明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思想,他认为“妇人问题彻底解决的办法,一方面是合妇人全体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专断的社会制度;一方面还要合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产阶级(包括男女)专断的社会制度。”表达了李大钊运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推翻剥削制度的马克思主义观点。1919年4月6日出版的《每周评论》“名著”一栏刊登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李大钊在文章前面加了一段按语:“这个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最重大的意见,他们发表的时候,是由一八四七年的十一月到一八四八年的正月,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的联合,是表示新时代的文书。”在深入学习之后,李大钊开始在中国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他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救星”,并成为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

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后,李大钊更以极高的热情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播撒真理“火种”。他将自己负责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协助北京《晨报》副刊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发表一系列介绍马克思生平、学说和贡献的文章。

1919年夏,李大钊写成《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后分两部分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第6卷第5号、第6号上。他在这篇长文中用相当一部分篇幅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还摘译了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等论著中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相关段落,并在此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领”归结为两点:一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这是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社会上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说,凡是精神上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二是“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须随着他变动”,否则,就会出现“社会革命”,以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组织,但这样的革命不会轻易发生,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在他所活动的社会组织里发展到无可再容的程度”的时候,才会发生。

1920年7月,李大钊被聘为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和史学系教授。从当年10月份起,李大钊即为政治学系学生开设“唯物史观研究”课程,此后只要在校时便每年为史学、政治两系学生讲授。通过在北京大学开设的课程以及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兼课和在武汉、上海、成都等地高校的讲学活动,李大钊从大学学术建制层面,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熟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等专门人才,其中接受过李大钊授课的部分学生,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骨干成员,如邓中夏、高君宇、刘仁静、黄日葵、王复生、罗章龙、范鸿劼、何孟雄、缪伯英等。参加中共一大的12名正式代表中,有2人是李大钊的学生(张国焘、刘仁静)。上述讲义中的文章,后来大都公开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从而越出校园,发生全国性影响。

李大钊还领导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社会主义研究会、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等多个社会团体,推动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活动。正是在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家的艰辛努力下,一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李大钊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是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即一般学术和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上,而是更进一步,将之运用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上,用于探索中国发展道路上。李大钊指出,近代以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压迫,中国不仅丧失了政治独立,而且也丧失了海关、铁路、通商口岸等的掌控权,经济权力“都归了人家的掌握”。相较而言,西方国家的人民只受其本国资本家的剥削压迫,而中国则要受多个列强的共同宰割,中国经济的变动也是由于外力压迫而产生的,因此“中国人所受的苦痛更多,牺牲更大”。中华民族要从根本上摆脱这种受全世界资产阶级压迫、所受痛苦所做牺牲远超各国无产阶级的悲惨状况,就必须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迅速发展中国实业,摆脱世界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1921年3月20日,李大钊在《评论之评论》第1卷第2号上发表《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阐明了中国只有用社会主义方式才能发展实业的看法。他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组织,已经出现严重问题,劳资矛盾突出,劳工运动日盛一日,风起云涌,资本主义制度受到怀疑和批判,世界已经开始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同时,西方国家已经“由自由竞争,发达到必须社会主义共营地位”,如果中国还按部就班地按西方曾经走过的老路亦步亦趋地重走一遍,那么,“人家已走远了几千万里,我们尚在初步”,什么时候才能赶上发达国家?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贫穷落后乃至亡国灭种的危险局面?中华民族要存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恐非取兼程并力社会共营的组织,不能有成”。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逐步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诸多仁人志士为反抗侵略、挽救危亡、复兴民族,试图从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他们先后从西方理论宝库中找来18、19世纪的一些理论和学说,但是却迟迟没有发现1848年就已经正式在欧洲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也正因为如此,从1840年至五四运动前夕,在差不多80年的长时期里,尽管他们前仆后继,英勇不屈,却由于没有科学理论做指导,所有这些挽救危亡的努力和奋斗,最终都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手绞杀而失败。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李大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考察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探究近代中国国运变动的原因,得出两个重大发现:一是发现“中国今日扰乱之本原,全由于欧洲现代工业勃兴,形成帝国主义,而以其经济势力压迫吾产业落后之国家,用种种不平等条约束制吾法权、税权之独立与自主,而吾之国民经济,遂以江河日下之势而趋于破产”。二是发现要改变这种局面,中国除了用革命手段废除中外间的不平等条约以恢复中国在国际上的“自由平等之位置”外,还必须采用社会主义。这使得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命运及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了科学认识,知道无论面对多少艰难险阻,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复兴的伟大事业必将成功!正是由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并用其解释和指导中国历史进程,“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本文原载于2019年10月3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思考讨论:

为什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案例解析:

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和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的远大理想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精神支柱,如果忽视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指引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我们应该立足当前,把握未来,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一步树立和监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案例5: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由来

知识要点:

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案例呈现: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场运动为中国青年提供了直接的斗争经验,并锻造了一批进步分子,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的建立提供了组织和人员准备。

中国的这场运动,也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共产国际的关注。1920年4月,以维经斯基为首的共产国际代表团抵达北京,与五四运动的领导人李大钊会晤,试图与中国的革命组织建立联系。在李大钊的介绍下,维经斯基等人继而赶往上海,见到了陈独秀,双方就中国革命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帮助下,1920年5月,陈独秀组建了秘密团体“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于8月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进步青年是革命运动的重要力量,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建过程中,就注意到从青年中培养和挑选预备党员的重要性。于是,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不久,便立即委派党小组内最年轻的俞秀松负责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建工作。

1920年8月22日,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性质的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该组织成员包括担任书记的俞秀松及陈望道、叶天底等。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于成立最早,后又积极指导其他地方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工作,并于1921年7月开始代理团中央职权,因此,它的成立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

1920年秋至1921年春,李大钊、董必武、谭平山、毛泽东分别在北京、武汉、广州、长沙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于当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都是秘密的,而青年团的活动却可以公开或半公开,所以,在本地共产主义小组的领导下,这些青年团组织成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党、团成员的重要主体,为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内外形势交困,1921年5月前后,许多地方的青年团组织一度出现活动暂停的现象。中共一大会后,中共中央局决定由张太雷等人负责对社会主义青年团进行整顿和恢复,确定青年团“正式中央机关未组成时,以上海机关代理中央职权”。

随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力量不断增强,各类活动趋于常态化、规范化。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纲领与章程。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共青团”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本文转载于2020年5月4日《学习时报》,摘编自2014年9月18日《中国档案报》,原标题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始末》)

思考讨论: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是什么?

案例解析:

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一、胸怀共产主义理想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指明了奋斗方向,能激发当代大学生强化忧患意识和成才意识,向大学生发出召唤,使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个人技能,向着远大理想实实在在的奋斗,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二、胸怀共产主义理想有利于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为利益所困、不为乱象所迷、不为迷惘所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上一条:第二章专题二 广东科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下一条:第一章专题三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案

关闭

  • 版权所有: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网 联系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52号 邮编:510300
  • Email:web@gdqy.edu.cn 联系电话:020-34301392(学院办公室) 020-61230198(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