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资源 >>  典型案例 >>  正文

第二章专题一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字案例

时间:21/09/29 22:53:51  浏览:

第二章专题一

案例1:志愿者冯艾事迹

知识要点:理想信念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案例呈现:志愿者冯艾事迹

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冯艾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白崖乡中学支教。2003年8月参加首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任上海服务队队长,在云南省宁蒗县支教,是全国600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中唯一一位在校研究生。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作为国际志愿者,冯艾成为首位中国青年志愿者援非服务队队长,来到素有东非屋脊之称的埃塞俄比亚,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从事中文教学工作。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团中央首批灾后青少年心理康复专家志愿团成员。2010年4月至2010年10月,服务上海世博会。

现为BOSS直聘副总裁,致力于运用新模式新场景的创新以及大数据平台为重庆引来更多优秀的人才,为重庆人才高原高峰建设作出贡献。

冯艾语录:

志愿服务十年间,面对质朴的百姓、可爱的山里娃,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被尊重的感觉,从未有过的被需要的感觉,更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快乐。我想告诉身边的朋友们: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思考讨论:

是什么力量支撑冯艾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志愿服务?

案例评析:

人是一个不但有物质需求,更有精神需求的生物,在人的精神需求中被需要和被尊重是最被人所看重的,也是最不可或缺的。虽然有质疑冯艾从事志愿服务动机不纯的声音,但是沽名钓誉、惺惺作态三年就是常人的忍耐极限了吧,整整十年的坚持不懈,支撑着她的绝不是功利,而是如她所云,她能够从中获得精神需求的满足,能够充分体验被人需要和被人尊重的感觉,从而获得快乐。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冯艾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这种纯粹的快乐的获得不正是她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完善的应证吗?

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面对各种挑战、抵御各种诱惑、突破各种局限、克服各种困难。这个过程是人的精神世界从狭隘走向高远、从空虚走向充实、从犹疑走向执着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沿着自我成长和完善的阶梯不断攀登、逐步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





案例2:金牌工人——许振超

知识要点:理想信念的作用


案例呈现:金牌工人——许振超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人成功的背后,总有许许

多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故事。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一手绝

活、两破世界纪录的金牌工人,许振超的成才之路没有捷径可走。

许振超能够成为"桥吊专家",并最终带领队伍刷新世界纪录,得益于他几十

年如一日的好学。 对此,与他共事 20 多年的老搭档、桥吊队原副队长薛中乐说: "回头看看,这些年许队做的每件事其实都很平常,但这么多年能坚持下来,就 不是一件平常事了,他和我们最根本的区别也就在这里。

1974 年,24 岁的许振超来到青岛港当上了码头工人。繁重的体力劳动、艰

苦的工作环境,使他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他不断在想:难道我的人

生道路就这样走下去?难道我们码头工人就不能摆脱出大力、流大汗的命运?难

道实现不了大学梦就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

在思考与彷徨中,许振超下定决心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在那个学习风气十分

淡漠的年代,别的工人下了班凑在一起打牌、闲扯,可他却抱着旧教材,在同伴

的嘲笑声中躲在一边读书、做笔记。这些年,许振超读过的书有 2000 多本,仅

读书笔记就做了 80 多万字。许振超时常说:“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 ‘绝活儿’,做个能工巧匠,这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港口的培养。” 桥吊司机被戏称为“铁匠”,因为十几吨的吊具落下,锁头对锁孔,难免磕 磕碰碰,搞得砰砰响。许振超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这样既影响货物安全,又 损伤机械,能不能无声响作业呢?话好说,可做起来没那么容易!许振超却铆上了劲:“人家‘微雕艺术’能在大米粒儿上雕刻出一篇诗词来,我们对准锁孔就

那么难?” 桥吊的司机室距地面 50 多米,从上往下看,集装箱的 4 个锁孔小得像针眼,但许振超通过控制小车水平运行速度和观察吊具垂直升降之间的角度,反复练 习,渐渐达到人机合一的境地。操作中,用眼上瞄吊具锁头,下扫集装箱锁孔, 手握操纵杆变速跟进找垂线,就能准确定位,既轻又稳,既准又快,终于练就了 满意的操作方法--“无声响操作”。“争就争世界一流。”永不满足,也是他不断 攀登事业高峰的动力!他时常激励自己,也勉励队友:“我们并不比别人差,别 人能达到的水平,我们也能干出来,干就要干出点名堂来,争就争世界第一。” “在这个世界一流的码头上,我们没理由不干出世界一流的活儿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的桥吊队虽说有 50 多名队员,但只有十几名技术成熟的司机。许振超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标准:把每一个队员的装卸效率全部提高到每小时50个自然箱,这已是当时世界港口集装箱作业的最高标准。

从此,许振超带头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全盘奉献了出来,带领他的队员们开始 了痛苦的魔鬼式“培训攻关”:将全队司机作业效率从每小时 30 个自然箱提高到40个,用了两个月时间;从40个提高到50个,用了整整半年。十年磨剑一朝发。在 2003 年 4 月 28 日和 2003 年 9 月 30 日的作业中,他们分别刷新了世界纪录,这一效率被称作“振超效率”。可有谁知道这其中包含了多少的艰辛和努力。

许振超,平凡岗位上成长起来的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好样的!

资料来源:王媛媛《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感动——金牌工人许振超的故事》,

《工人日报》2014 年 4 月 15 日

思考讨论:

1.从普通工人到桥吊专家,许振超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2.作为当代的高职生,未来的“能工巧匠”,你的志向是什么?我们应该学

习许振超什么?如何向他学习?

案例点评:

许振超一位普普通通的吊车司机,平凡的外表、平凡的经历、平凡的岗位,

但正是他,凭着一份坚韧,凭着一份执着,积极进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昨天

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书写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神奇”与精神。由此可见文凭并不代表水平,学历绝不是成才的“瓶颈”,许振超以自身的经历昭示人们:技术

工人同样可以取得成就;同样可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非凡的业绩;同样

可以和光环耀眼的科学家、教授、工程师们站在同一个领奖台上;同样可以获

得社会的尊崇!

许振超走过的路,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路。平凡并不等于平庸,起点并不决

定未来,积极进取最重要,勤奋刻苦最可贵,坚定的理想信念最关键,成功不是

随随便便就能获得的。

案例3:在追求中升华:一个高职学生的成才之路

知识要点:作为一名高职生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案例呈现:在追求中升华:一个高职学生的成才之路

“坚强、自信、创新、创业”的他,成为 2005 年度“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

“江苏省优秀学生会干部”。他,就是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与楼宇自

动化专业的薛成义同学。

2003 年 9 月,他怀着高考失意的心情走进了南化院的校门,开始了新的生

活,宽松的校园氛围,给失落中的薛成义带来了冲击,燃起了激情,让他又重新

找回了自己,很快由失落转变为自信。从此他暗下决心——要做就做最好!

凭着他不甘落后、不畏艰难的精神,凭着他出色的表现、优异的学习成绩,

入校时间不长就赢得了同学和老师的信任、支持,很快当上了班长。此时的他心

中的失落感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庆幸,庆幸自己找到了同样可以大显身手,

更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而精彩的舞台。

人生的价值是在不断的追求中体现的。薛成义,以他的不懈追求向世人证明

“高职学生不比别人差”,以他的“初战告捷”诠释了“是金子就会发光!”

第一年暑假,薛成义为了锻炼自己,同时也为贫困的家庭解决一定的负担,

他从暑假一开始就在寻找可以社会实践的工作,但自己所学的建筑工程与楼宇自

动化专业很难找到一份能全方位接触社会的工作,一个星期下来,身上的钱所剩

无几。是回家还是留下?夏日的晚上无聊又扰人,薛成义漫无目标地在大街上转

悠,无意间一个招聘广告吸引了他,“南京某某酒业有限公司招聘短期业务员,待遇面议,……”。第二天循着海报上的地址,好不容易找到了公司,经过一番

面试,总算有了个机会。

夏日炎炎,回家的同学也许正在空调房内享受着清凉;也许正和家人们享受

着西瓜的甘甜;也许……,然而,薛成义和他的校友们却在顶着炎炎的烈日,冒

着 39℃的酷暑,奔波于这一家酒店,那一家宾馆,帮人家出摊、搬货……。功

夫不负有心人,两个礼拜的奔波,终于感动了上苍,感动了曾经服务过的老板们、

经理们,薛成义的业务量突飞猛进,远远超过了其他营销业务员。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薛成义并没有沾沾自喜,居功自傲,他还是一如既往地

踏实工作。记得有一次公司到货,一车子有 1500 多箱的啤酒需要卸货,时值中

午时分,39℃的高温,但薛成义没有退缩,尽管卸一箱只有一分钱的报酬,他还

是和伙伴们干了起来,一干就是六七个小时。长时间的劳累,小薛手软了,一不

小心,一箱啤酒砸了,酒瓶的玻璃片扎到了他的腿上,顿时鲜血直淌,小薛顾不

得疼痛,简单止血包扎后,又加入到卸货的行列。可到公司会计室结账时,会计

认真的告诉他,“我很同情你,但是啤酒是在你的手上砸的,一箱 36 元,你得

赔偿。”就这样,干了一个下午,自己伤了腿不说,还倒赔了 20 多元。 他没有因此而退却,反而激励自己要更加发奋努力。短短两个月,他的业务量已做到了 130 万(公司业务员年平均业务量 300 万),在坚持而充实中渡过了 两个月,薛成义已由一个试用的业务员变成一个正式录用的业务员,又从一个普通业务员上升到了厂家业务代表,促销主管。在学校的日子里,薛成义自己一直没有断开与受聘企业的联系,仍然坚持做 兼职,2005 年的暑假他在学校所在地做了促销经理,一个月后升为业务部经理,10月他被集团正式聘为南京办事处江北分公司总经理助理。他对自己是这样评价的“工作以诚实求得信誉,生活以自信获得发展。自己虽然是一个高职学生, 起点比别人低,但追求不应比别人低!只有不懈追求才能享受成功的乐趣。” 薛成义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朴实,坚强而自信,坚持不懈,不断追求的高职院学生代表。“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在个人的不懈努力下,薛成义终于在高职院这朵奇葩中闪烁出金子般耀眼的光芒,验证了他那句充满自信 的话:“只要付出更大地努力,高职学生决不比别人差!”

(资料来源:国教育宣传网 职业教育 人物专访——《薛成义: 一个高职学生的成才之路》 )

思考讨论:

1.薛成义,一个普通的高职学生是如何成功成才的?我们高职学生应如何

树立和实现我们的职业理想?

2.作为 21 世纪的高职生,面对成功路途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如何

坚守理想信念,创造自我价值?

案例点评: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薛成义,一个普通的高职学生,凭着他不甘落后、

不畏艰难的精神,终于实现了个人的成功成才。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在实现理想的路途中,我们总

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面对困难,是踯躅不前还是逆流而上?薛成义的经历告诉我

们:成功总是垂青那些坚持到底的人。

高职生应积极酝酿职业规划,树立职业理想,并在坚持不懈的奋斗中升华理

想,在奋进中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无数高职生成功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付出

更大地努力,高职学生决不比别人差!



案例4:冯如和他的飞机之梦

知识要点:理想与成才的关系

案例呈现:

冯如1884年出生于广东恩平一个农民家庭。12岁时,冯如随舅父前往美国旧金山谋生,在那里目睹了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业化城市,幼小的心灵深受震撼。他在日记里写了这样一段话:“尝谓国家之富强,由于工艺发达,而工艺发达,必有赖于机器。非学习机器不足以助工艺之发达。”经过10年的工作实践和学习,冯如终于精通了机械和电机的专门技术知识,能够熟练地设计和制造各种机器。

这时候,发生了两件轰动世界也震动冯如的大事。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首创动力载人飞机飞行成功,人类第一次驾驶飞机飞上蓝天。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并在我国东三省厮杀,中国人惨遭蹂躏。这两件事强烈刺激了冯如,冯如为祖国的不幸痛苦不已,他的“机器梦”破灭了。他发誓说:“是(指制造机器)岂足以救国者?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他又说:“中国之强,必空中全用飞机,如水路全用轮船。”冯如成为第一个提出航空救国主张,并为之奋斗终身的中国人。

1906年,冯如开始收集有关设计、制造和驾驶飞机的资料,实施飞机制造计划。经过努力,1909年9月,冯如终于在世界第一架飞机问世仅仅6年的时间内,造出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架飞机,命名为“冯如1号”。

1909年9月21日傍晚,“冯如1号”正式试飞。冯如驾驶着飞机,冒着强风,在美国一个农场崎岖不平的地面上起飞,围绕一座小土山作椭圆形航线的绕空飞行,高度保持在10至15英尺之间。飞机飞行了一圈,航程约半英里,这表明飞机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能够顺利地进行操纵。冯如首次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史的开端。

之后,冯如谢绝各国的高薪延聘,回国创办了飞机制造公司,致力于祖国的航空事业。直至1912年8月15日,于一次飞机试飞中因故遇难,年仅29岁。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月10日) 

思考讨论:

同学们根据冯如的故事,说一说理想和事业成功之间有什么关系? 

案例解析:

冯如为祖国制造飞机,实现工业繁荣,这是冯如的个人理想,理想反映了人们不安于现状,变革现实,创造适合于自己更高需要的现实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一旦转化为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就会成为人们创造新的现实的强大推动力。一个人树立了理想,他就会激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在艰难的事业中他有顽强的斗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会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冯如的理想之所以说它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而且也体现着国家、集体和社会的利益,是社会理想的一个缩影。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案例5:清华“英语神厨”——张立勇 

知识要点:理想信念的意义

案例呈现:

张立勇,食堂厨师,生于江西赣南,1993年高中二年级辍学外出打工,1996年6月,成为清华大学食堂一名切菜工。他自学英语十年,获得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证书,参加托福考试取得了630分的高分,即将获得北京大学本科文凭。张立勇因此受到了媒体的关注。 清华大学校内一间四平方米的小屋就是张立勇的住所。张立勇每天早上四点多起床,每天坚持自学七、八个小时,有时候学到凌晨一两点钟。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炎夏,他对英语的学习从来都没有中断过。在自己的床头,张立勇用毛笔写着“克己”和清华的校训“行胜于言”,以告诫自己不许偷懒。 食堂规定,在给学生卖饭之前,厨师们先吃,吃饭时间只有15分钟,结果张立勇在7分钟吃完饭,余下8分钟躲到食堂后面一个放碗柜的地方背英语课本, 有很多同事觉得张立勇这种行为简直让人难以理解。“大学生能通过正规的、系统的方式来学习英语,而我只有通过自己的渠道。”张立勇说他的英语单词是从调料包里积累起来的,比如sugar(糖)、salt(盐)之类,然后在卖饭的时候操练英语,以锻炼自己的胆量。因为没法和普通大学生一样通过正规系统的学习,张立勇只能买二手的书和磁带、听一台十分普通的收音机,这被他认为是“节俭式英语学习法。” 张立勇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英语上。每当他看了一个晚上的电视,节目又不是特别有意思的话,他就会感到特别后悔,“完了,今天晚上又浪费一晚上的时间,又没做事。”他说他其实也想到清华园内跳跳舞、看看电影,生活会过得好些,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不去那些场所。就连朋友们结婚、过生日请他吃饭喝酒祝贺,他都不愿去,“我的朋友认为我面子大,不愿花钱,很抠门,是铁公鸡。我还生活在这个环境中,怎么不需要跟同事、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是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张立勇拿出惟一的托辞就是“我要学英语。”这在当时多少让人有些好笑的理由,现在终于都被朋友们理解了。 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张立勇参加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获得通过。2001年,他参加了托福考试,获得了630分的高分。 在张立勇通过大学英语考试、并在TOELF中取得了630分的高分后,“馒头神”成了名人。如今的他有了自己的网站——张立勇英语工作室,并且出了一本名为《英语神厨》的书。经常去学校和工地演讲的他还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0天时,被邀请作为代表参加“市民说英语一千句”的启动仪式。 

(资料来源:央视国际,2004年05月30日) 

思考讨论:

张立勇的事迹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案例解析:

因为贫穷,他放弃了自己的大学梦,高中辍学,成为千万农民工中的一名,踏上漫漫的求学之路。因为理想,他坚守初衷,忍受寂寞,坚持自学英语10年,通过国家等级考试,获得托福高分,做了很多大学生做不到的事情。张立勇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处境艰难的青年不屈不挠、不甘沉沦、不甘命运,自强不息的故事。而对于一个青年人来说,这恰恰是他最宝贵的品质,有了这样一种品质,无论他在哪里,都是闪光的金子。 


上一条:第二章专题一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案 下一条:第一章专题二 广东邮电职业学院教案

关闭

  • 版权所有: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网 联系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52号 邮编:510300
  • Email:web@gdqy.edu.cn 联系电话:020-34301392(学院办公室) 020-61230198(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