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资源 >>  典型案例 >>  正文

第一章专题二 广东邮电职业学院文字案例

时间:21/09/29 22:49:07  浏览:

第一章专题二

案例1:为了人民,一切皆可奉献——人民公仆焦裕禄


知识要点:高尚的人生追求

案例呈现: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就拐在了兰考。但大自然并未眷顾这个豫东小县,听到“兰考”,人们就会想到“吃不饱”“逃荒”,想到“风沙、内涝、盐碱”三害。曾经,这个地方是贫困的代名词。而如今,兰考“焦桐”如海,风沙不再,不但已经成功脱贫,并且吹响了乡村振兴冲锋号。

这个奇迹是如何发生的?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962年。那年,兰考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县城火车站挤满外出逃荒的灾民。最苦最难之时、纷飞大雪之中,一个身影出现了,他就是焦裕禄书记。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呵!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在兰考工作的短短475天里,焦裕禄同全县干群一起,排内涝、战风沙、治盐碱,即便是肝癌的剧痛,也击不垮他摘掉兰考穷帽子的信念。1964年,不满42周岁的焦裕禄去世了,却把焦裕禄精神永远地留在了天地之间。

多年以后,习近平还记得,他曾为一篇文章几次泣不成声,这是著名记者穆青等人撰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6627日刊登于《人民日报》。那年,十三岁的习近平才上初一,政治课张老师念了这篇万字长文。他始终难忘的一个细节是,文章里讲到焦裕禄同志身患肝癌后却一直坚持工作,癌症晚期疼痛难忍,焦裕禄就拿个棍子顶着肝部缓解病痛,时间长了,藤椅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我深感震撼”,“焦裕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习近平反复强调。这样的情感从未褪色过,在从政生涯中,习近平一次又一次向焦裕禄致敬。1990年,为纪念焦裕禄,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深夜难眠,感慨万千,填了一首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焦裕禄的精神,感动的无数人,今年4月,在郑州大学思政课堂上,周荣方老师给学生讲焦裕禄的故事,讲到动情处,激动地哽咽了,不得不停下来擦拭泪水,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思考讨论:1.为何焦裕禄的故事如此令人动容?他的事迹给我们什么启发?

2.青年大学生到底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追求?

案例解析:

一、解读《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1.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在焦裕禄弥留之际,组织上问他还有什么要求。焦裕禄说,我死后不要为我多花钱,省下钱来支援灾区,我只有一个要求,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从这我们可以看到焦裕禄始终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先,在焦裕禄精神里,始终贯穿着这样一种一切为了人民的公仆情怀,至死不渝。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这也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根本立场。

兰考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无数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离不开对公仆精神的不懈追求,离不开一个个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一批批新时代的“焦裕禄群体”,无私奉献,忘我牺牲。

2.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当年,焦裕禄带着兰考人艰苦探索,终于找到了种植泡桐防风固沙的办法。如今的兰考人再接再厉,发现泡桐不仅能抵抗大自然的侵蚀,而且木质软硬适中,纹路美观,共鸣度高,透音性能好,是制作民族乐器的好材料。除了做乐器,泡桐还适合做板材、做家具,“泡桐经济”正在助推兰考这个全国第一批实现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走向全面小康。

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无论治理“三害”、脱贫攻坚,还是奔向小康生活,都离不开奋斗精神。在焦裕禄精神里,就有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甘于奉献,不畏牺牲。

回望近百年的中共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韧不拔、奋勇前行的奋斗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仍然需要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不懈奋斗,逐梦弄潮。“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奋斗,既造福百姓,也能实现人生价值。

二、焦裕禄事迹给我们什么启发?

1. “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无私奉献情怀。

焦裕禄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 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焦裕禄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冬大雪,他忧心群众生活,忍着肝痛,顶着风雪,一连走访了九个村子,到群众家中了解困难,最终没烤群众的一把火,没喝群众的一口水。他的一句“我是您的儿子”,又让多少人潸然泪下。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倒在病榻上的焦裕禄仍心系群众,关心县里的工作、生产情况,还嘱托县里的同志将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他要亲眼看一看。最后他深情地说: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50多年过去了,在烈士墓前,时常有群众悄悄驻足,他们在和敬爱的焦书记说着心里话;在焦桐树下,总会有群众自发打扫,他们在守护着这份追思默默生根发芽。焦裕禄用无私奉献的真心换得了群众的真情,他高尚的品格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而在这份高尚人格的背后,是他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愿景。

2. “敢教日月换新天”“从困难中杀出一条路来”的迎难而上气魄。

焦裕禄是在兰考自然灾害肆虐、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的严峻形势下走马上任的,时值隆冬,天气寒冷,且不说治理“三害”,百姓过冬就是一道艰难的坎儿。对于焦裕禄而言,天时、地利、人和,当时的兰考县一样不占。然而,面对这样的困境,他仍然不失雄心壮志,立誓“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在风雪夜里,他一马当先前往火车站慰问灾民;在倾盆暴雨中,他毫不犹豫带头涉水查看洪水流势;在漫天风沙里,他主动出击去查风口、探流沙。“成功了,有经验;失败了,有教训。只要敢闯,就能从困难中杀出一条路来。”焦裕禄一直本着这样的信念迎难而上。这种革命者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生动地体现了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担当。

三、青年大学生到底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追求

服务人民、甘于奉献、不懈奋斗等


案例2:把青春献给党、献给人民:张思德、廖俊波、黄文秀

知识要点:“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这一人生追求是科学的高尚的。

案例呈现:

一、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英雄—优秀共产党员张思德

1944年毛泽东为谁写下《为人民服务》?他叫张思德,1915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他1933年参加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艰苦卓绝的长征,数次爬雪山、过草地,屡立战功,多次负伤。他工作勤勤恳恳,不计个人名利。长征时期,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高兴地嚷嚷着发现了野萝卜,张思德过来检查发现,在水塘旁边果然有一丛叶子绿绿的、模样很像萝卜的植物。饥肠辘辘的小战士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把叶子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无力,紧接着,他肚子开始剧痛,大口呕吐起来。在失去知觉之前,他还在嘱咐小战士告知大家这草有毒。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延安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总是吃不饱饭。通信班的战士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让别人多吃一些。

1944年夏,为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张思德主动报名到离延安20多里路的安塞执行烧炭任务,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95日,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决定再新挖几个窑,多烧些木炭。当挖到中午时,突然窑顶掉下几块碎土,出现险情。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掌将小白推出洞口,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把张思德埋在下边。战士们和老百姓从四面赶来,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他牺牲时,年仅29岁。革命需要在枪林弹雨下抛头颅洒热血,也需要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战士,他服从组织安排,甘心在烧炭的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荣殉职。毛泽东给予他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二、人民的“樵夫”—廖俊波

“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寻路,扎实工作,廉洁奉公。牢记党的话,温暖群众的心。春茶记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这段话,是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写给福建省南平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廖俊波的颁奖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位曾获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殊荣的领导干部的一生。

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南平师专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在产业园区等经济建设主战场经过磨砺。他经历的岗位,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他始终乐在其中,总有使不完的劲。

20116月,廖俊波任政和县委书记,政和县是福建省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居全省之尾。但“省尾书记”廖俊波认为,党组织“把我放在哪里都是信任,让我做更多的事就是重用”。

在这里,廖俊波创造了在传统农业县建起省级工业园区的“政和速度”:全县财政总收入从2011年的1.6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4.5亿元,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全县贫困人口减少3万多人,脱贫率达69.1%,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

201511月,廖俊波任南平市副市长,并从201610月起兼任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武夷新区离南平市近两小时车程,廖俊波马不停蹄地两头跑。在他生命的最后45天,有22个晚上在开会,14个晚上在外出招商或者赶路。最近的一次,3天跑4个省,去了6家公司拜访……

2017318日傍晚,白天在市里开了一天会的廖俊波冒着大雨要去武夷新区主持会议,车在高速公路上遭遇车祸,廖俊波不幸去世,走完他年仅48岁的一生;几十年筚路蓝缕,夙夜在公,勤政为民,廖俊波甘做“樵夫”,为人民送上暖心的“柴薪”。他的精神长存!

三、“第一书记”黄文秀:初心不灭 青春无悔

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滚滚洪流扑面而来——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生前传回的最后画面。2019616日深夜,一心牵挂着村里灾情的黄文秀,在开车赶回村里的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牺牲。这个30岁的年轻姑娘,将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

1989年,黄文秀出生于百色市田阳县一个农民家庭,2008年考入山西长治学院思政专业,20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6年,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毅然返乡,作为选调生进入百色市委宣传部工作,20183月,她来到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

百坭村是个深度贫困村,全村472户中有贫困户195户,且全村11个自然屯散落在大山深处,有好几个屯离村委10公里以上。“穷了那么多年,能脱贫吗?”“一个女娃娃,能行吗?”……面对村民质疑,黄文秀没有退缩:贫困户一次不让她进家门,她就去两次、三次;到了贫困户家里,她不再问东问西,而是脱下外套帮忙扫院子;贫困户不在家,她就去田里,边帮他们干农活边聊天。

“你这个女娃娃还真是难缠哩!”慢慢地,黄文秀的热情打动了大家,村民们接受了她。

为了解决村里的道路问题,她实地勘察,带着村干部做方案、拿对策,积极推进;为了解决山里的产业问题,她和群众一起学经验、找路子,发展杉木、砂糖橘、八角、枇杷等特色产业;为了打开销售渠道,她带着全村发展电商,仅砂糖橘去年在电商平台就销售2万多公斤,销售额22万余元……黄文秀到任时,百坭村的贫困发生率为22.88%2018年,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贫困发生率降至2.71%

翻开黄文秀的入党申请书,其中写道:“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做出贡献。”这份庄严承诺,黄文秀始终践行,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听到“黄文秀”名字的那一刻,父亲黄忠杰激动不已,泪水瞬间湿了眼眶。他为女儿感到骄傲。黄文秀用生命谱写的青春之歌,已响彻中华大地……

思考讨论:1.这些人身上都有什么共同点?

2.你所知道的有着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还有谁?

案例解析:

 1.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服务人民 奉献社会”这一高尚的人生追求,熏陶、感染了一代一代的革命者和建设者。对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产生了重要作用。

无论是革命年代的张思德、还是如今的廖俊波、黄文秀等一大批共产党人,他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坚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理念,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以扎实行动答好了青春之卷。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颗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看到了一个个顾大家舍小家的时代英雄!

2.像他们一样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人还有很多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钟南山,他们都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利国利民的事业,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创造不朽的业绩。


案例3:脱贫故事绘——姜仕坤:务实为民 敬业奉献

知识要点:人生当务实

案例呈现:

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晴隆县,山高谷深,土地贫瘠,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0年,姜仕坤担任晴隆县县长,他立志为晴隆县摆脱贫困贡献力量。发展山地旅游业,是晴隆脱贫致富的主攻方向。晴隆的挂壁公路“二十四道拐”,曾是运输抗战物资的生命线。为擦亮这张名片,姜仕坤团结带领干部群众编撰出版物、筹拍电视剧……晴隆旅游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为带领晴隆冲出经济洼地,姜仕坤动员群众种草养羊,探索经济、生态、扶贫三效同步的精准脱贫“晴隆模式”。“羊、茶、果、蔬、慧”等特色产业蓬勃兴起。为改变晴隆县县城面积小、街道路面坑洼不平、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姜仕坤到需要拆迁的家户做思想工作,带着干部跑银行、筹集资金……如今,晴隆县城旧貌换新颜。

多年夜以继日地奋战,姜仕坤身体严重透支,但他始终撑着、扛着。勤,是他的工作方式;俭,是他的生活习惯。他以共产党人的赤子之心、公仆情怀,解决一个又一个发展难题。2016年,年仅四十六岁的姜仕坤突发心脏病,不幸离世。在今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他的妻子和女儿受邀接受颁奖。女儿说,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激励她继承父亲遗志、为家乡继续奋战的巨大力量。

思考讨论:看完务实为民、敬业奉献——姜仕坤的故事,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案例解析:

1.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

2.要把远大的理想寓于具体的行动中,不能好高骛远、空谈理想、眼高手低、浅尝辄止,否则就会脱离实际一事无成。

3.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人生态度,正确面对人生目的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把人生意愿与个人情况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



案例4:中国的小“霍金”——体重18公斤北航新生到校报到

知识要点:人生要进取

案例呈现:“我想不出退缩的理由”…

邢益凡同学今年18岁,拥有花一样的年纪,但是他的体重却只有18公斤,因为他在6个月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渐冻症”,所以这也让他看起来和大部分的18岁少年不太一样。

虽然从小身体上就承受着常人没有经历过的病痛,但是邢同学却从来没有放松学习,因为患病,邢益凡最大运动能力只能独坐,无法用一只手完成翻书,头也不能转动。上课、做题时他只能用下巴撑在桌上支着头。

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多年来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在生活上,也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今年高考,邢益凡以645分的成绩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他立志要做中国的“霍金”,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世界。

思考讨论:请结合小“霍金”邢益凡的故事谈谈你对人生要进取的理解。

案例解析:

1.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以开拓进取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才能不断领悟美好人生的真谛,体验生活的快乐和幸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大学生要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不能贪图安逸、满足现状、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否则人生就会失去应有的光彩。

3.要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充分发挥创造力,在创新创造中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案例5:一颗稻谷的“中国贡献”——袁隆平的追梦路


知识要点:对人生价值评价方法的理解

案例呈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常常说起自己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5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800公斤、2011900公斤、20141000公斤的“三连跳”。

1979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

袁隆平著于1985年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经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后,发行到40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指导用书。

因为“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解除贫困展示了广阔前景”,并“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几十个国家”,2004年,袁隆平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袁隆平说。

思考讨论:请结合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故事谈谈你对人生价值评价方法的理解。

案例解析:

评价方法

1.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任何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就应该对他的人生价值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


案例6:战“疫”一线年龄最小的护士裴晓姝


知识要点:依法行使法律权利与履行法律义务

案例呈现:1997年8月出生的裴晓姝,是中心医院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医务人员中年龄最小的护士,从呼吸诊疗中心到隔离病房,她先后两次主动请缨到任务最艰苦危险的防疫一线,参与疫情处置工作。

“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开始我也是有过挣扎的,但后来我觉得我应该勇敢,在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就该站出来。”过年除夕在家,裴晓姝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说起各自这一年的工作与心酸,互相为新的一年加油打气,谈笑风生中看到新闻报道里出现新冠肺炎的疫情,看到许多医护人员前赴后继的奔赴武汉支援,看到因为疫情,很多家庭受到了巨大的伤害,裴晓姝心里特别难受,“我本身就是一个泪点比较低的人,那天看到新闻我的心就揪在一起了,眼泪止不住的就流了下来,当时我就和爸妈说:我要报名去武汉支援。” 裴晓姝说,在决定报名去武汉支援工作时,她压力还是非常大的,也很担心,担心的原因不是因为对病毒的恐惧,而是害怕自己不能帮助到病人,担心自己资历太浅不能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没有生而勇敢,只有选择勇敢。裴晓姝说,虽然自己入院才两年多一点,在科室里也是属于最小的,但是也正因为自己年轻,自己就更应该勇敢,从选择成为一个医护人员起,自己就清楚应该要承担的责任。

“年轻人就要为国家出力,虽然我年龄比较小,但作为医护人员,奔赴疫线,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很荣幸,能拥有这样一次难得的人生历练,这次经历弥足珍贵,虽然在爸妈眼里我多大都是孩子,但是我自己知道,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起,我就不是孩子了。”

家人的支持理解,同事的扶持鼓励,让工作中的裴晓姝更是充满了力量。作为一名普通护士虽然才两年多,但裴晓姝说,如此一‘疫’,她感觉自己得到锻炼并成长了,如此一‘疫’也让她更加体会到了自己救死扶伤的天职。在病毒面前,自己也是普通人,也一样会害怕,但是,她不会退缩,每天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和防护眼镜,来回进出病房,脱下防护服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脸上被口罩和防护眼镜勒出来的痕迹,用手抚摸着,自己都不相信,曾经“娇小柔弱”的自己,如今却变得如此坚强,她知道所有这些收获,都是自己身上的这件防护服给予自己的。

抗疫一线是什么样子?真正走进隔离病房,才会有切身感受,在隔离病房的医护团队里还有很多像裴晓姝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我们都是年轻人,抗击疫情我们能行!”

思考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战“疫”一线护士裴晓姝给你什么感悟?

案例解析:人是社会的人,总是生存和活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中,并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以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赋予生活实践以个性特征。不过,任何个体的人生意义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并在社会中得以实现。离开一定的社会基础,个人就不能作为人而存在,当然也无法创造人生价值。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越小。如果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没有贡献,反而起到某种反作用,那么,这种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

要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除了掌握科学的标准外,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到以下三个坚持:

  1.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 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上一条:第一章专题二 广东邮电职业学院教案 下一条:第一章专题一 广东财贸职业学院教案

关闭

  • 版权所有: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网 联系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52号 邮编:510300
  • Email:web@gdqy.edu.cn 联系电话:020-34301392(学院办公室) 020-61230198(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