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资源 >>  典型案例 >>  正文

第4专题: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案

时间:21/09/13 18:56:15  浏览:

  课程教案

授课主题

第四专题: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相应章节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课时

4课时

授课类型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提升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获得感,进而增强“四个自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弄清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和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道路和历史经验,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认识当下社会所关切的热点问题。

价值目标

能使学生掌握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学情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新事物新概念,关心时政,习惯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获取资讯,参加社团活动积极性高,思维逻辑性较好,但辨别是非观点的能力有较大提升空间、整体上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够。

教学重点

怎样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小组合作

教学策略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教师精讲解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内容及新课导入

课程导入:播放视频,回顾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过。

提问:中国战疫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是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何时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导入,比较顺畅地过渡到新课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内容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一)展示近现代中国三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讲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含义与时间跨度。

1.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即领导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社会主义的革命,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论》 1940年。毛泽东。

2.1949年建国,意味着三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3.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正式象征。 但这只完成了革命的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尚未完成。

4.从图看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1949~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二)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解析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占很大比重)。

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政策。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矛盾进一步解析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这种斗争的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

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确定的。但何时过渡,怎样过渡?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共产党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才最终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即: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的设想,发展变化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最初提出的是“先建设、后改造”的基本思路。就是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完成工业化建设,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搞社会主义改造,即要把新民主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分开来进行,时间为1520年。 这在当时是全党的共识。

后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1952年党中央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到来,于是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作了重新思考,提出“现在(52年)就要开始用10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即“改建并举”的思想。

1953年底,中共中央正式地、完整地表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并在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上将这条总路线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立依据

第一、马列主义对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构想。

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自己的手里。但如何剥夺,马恩曾设想过暴力没收和和平赎买这两种方式,尤其是赎买的方式。他们认为,假如我们能用赎买的方式剥夺资产阶级,“那对于我们是最便宜不过的事了”。十月革命后,列宁设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但由于列宁的过早逝世,这一理论在苏联未能实践。中国革命胜利后,党根据马、恩和列宁的设想,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方针。

第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在经济结构方面,如前所述,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国营经济、合作化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随着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和本企业职工以及全国人民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因此,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不可避免的。在上层建筑领域,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国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指导地位。这些都是上层建筑中保证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主义因素。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民族资产阶级成为唯一的剥削阶级。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力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并且发展很不平衡。这种状况使中国工业化的任务十分突出。同时,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很不平衡,呈现先进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并存、简单的手工工具与现代化大机器同时并存的状况。这种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中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应采取单一的形式。

听讲,回顾历史事件,随堂问答互动

通过讲授+随堂问答互动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因听纯理论内容而感到疲倦,使学生有耐心继续听讲,进而理解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课堂活动一:思考讨论:在50年代中期,我国为什么要确立“工业化”的战略发展目标?我们为什么要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因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而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是十分落后的,仅有一些轻工业,有些重工业也是残缺不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虽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我国工业生产还是十分落后。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加快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一方面,个体经济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一五计划(1953~1957

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通过一五计划,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课堂活动二:展示小组任务完成情况,选取优秀小组上台展示汇报。

1、举例介绍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举例介绍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举例介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点评总结学生汇报内容,播放视频进入课程内容精讲解析:

一、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首先,对农业进行改造。

第一、毛泽东论证了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他认为农业合作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需要,不解决农业合作化问题,就不能解决日益增长的商品粮、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农作物产量偏低的矛盾,社会主义工业化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另外,实行农业合作化也是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因为过去在土地革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个联盟,农民已经不满意了,他们要求摆脱贫穷,共同富裕。只有走合作化的集体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工农联盟才能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巩固。

第二、阐明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原则。 针对农民既是小私有者又是劳动者的两重性质,毛泽东指出在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时,不能采取剥夺和强迫命令的办法,而要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马克思主义原则。

第三、阐明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政策。毛泽东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科学地对中农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将其分为上中农和下中农。紧紧依靠贫农、下中农,把上中农作为巩固的团结对象,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在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对待富农问题上,创造了消灭富农阶级和改造富农分子相结合的办法,减少了富农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反抗和破坏,有益于改造的顺利进行。

第四、阐明了循序渐进的由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三步走”的步骤。第一步,在农村中按照自愿和互利原则,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几户或十几户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在初级社的基础上,进一步领导农民联合起来,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理论和政策的正确指导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取得成功。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数的96.3%,其中加入以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又占总农户的87.8% 全国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案例:王麻子、张小泉剪刀的辉煌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播放视频:荣毅仁1956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中心内容,也是最具中国特色最有理论创造的一个方面。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重点把握两个内容:一是“和平赎买”这个概念;二是为什么可以对资本家实行和平赎买?

所谓“和平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中获取一部分利润,而不是由国家支付补偿金买断,更不是没收。

和平赎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要作用:

◎有利于发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和发展统一战线;

◎有利于发挥和利用资产阶级的知识、才能、技术及经验为社会主义服务。

【思考】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上,对资本家为什么不用暴力而用和平赎买的方式?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采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课堂活动一:正确认识改造与改革的关系

思考讨论:80年代初,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对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这种单一的所有制进行了改革,并制定出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于是,一些人便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还有人说,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糟了”。你的看法是什么?

答案:这些说法是不对的。这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联。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它们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 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后来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所以,对党在过渡时期的这条总路线,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它反映了历史的必然,在它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

课堂活动二:思考讨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

造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我们能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上述失误就

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意义呢?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答案:(1)不能。列宁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2)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尽管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和偏差,但瑕不掩瑜,总的来说改造是成功的。比如: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言,把广大农村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在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避免了两极分化,消灭了剥削制度,这一深刻变革没有引起社会的动荡,相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尤为突出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史上,有两个罕见的事实:一是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这些情况都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确实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1、课堂讨论:在50年代中期,我国为什么要确立“工业化”的战略发展目标?我们为什么要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小组实践任务,成果展示汇报。

3、观看视频,听讲

4、课堂讨论:“正确认识改造与改革的关系”、“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通过讲授+课堂讨论+小组任务展示等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因听纯理论内容而感到疲倦,使学生有耐心继续听讲,进而理解“什么是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如何正确认识改造与改革的关系”、“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依据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1954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为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和保证,为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

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1、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使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生产资料的主人;

3、鼓励和支持了其他国家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

4、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听讲总结学习


总结、布置思考题及课后拓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进一步具体化,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改造是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必然趋势。它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表明,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适时的。社会主义改革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两者是相互关联的。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课后拓展:

【影视作品推荐】:【视频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视频2】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视频3】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视频4】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通过思考题,了解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点的把握情况;通过课后拓展资料,进一步提升和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内容。










教学小结

创新之处

坚持思政课“以内容为王”的基本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三自一析的教学模式为载体,即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教师精讲解析,采取案例教学、问题探究、小组协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需要改进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一步加强。









上一条:02第二章专题三教案 下一条:第4专题: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案例

关闭

  • 版权所有: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网 联系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52号 邮编:510300
  • Email:web@gdqy.edu.cn 联系电话:020-34301392(学院办公室) 020-61230198(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