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资源 >>  典型案例 >>  正文

第五章专题七案例

时间:21/11/15 22:41:35  浏览: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专题

案例一: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

邓小平16岁赴法国勤工俭学、24岁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功勋卓著的邓小平,既是共产主义的理论先锋也是杰出的军事指挥家。但是,他在中国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来自他在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他所倡导的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历史上,几乎没有政治人物像邓小平一样三次被打倒又三次站起。在被邓小平认为“最难熬”的“文革”中,他作为“死不悔改的走资派”被下放到偏僻的江西进行“劳动改造”,度过了一段寂寞艰苦的岁月。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在回忆录中写道:“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父亲也从未放弃和绝望。”

“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这个被西方媒体称为“打不倒的小个子”以73岁的年龄又一次复出,将中国推上通往繁荣和富强的快车道。从“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到“发展是硬道理”和“致富光荣”,邓小平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务实精神改变了千百万普通中国人的命运。

 邓小平一进中南海,便因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而初露锋芒,地位在短时间内不断提高。由于在维护党的团结,反对高岗、饶漱石的斗争中立了功,邓小平1954年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并接任了饶漱石的中央组织部长职务,还担任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在1955年党的七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和林彪一起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党的八届一次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这年,他才52岁,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共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从1956年到1965年的十年时间里,邓小平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积累了经济建设的重要经验。这一时期,邓小平一直处在第一线协助毛泽东、刘少奇处理中央日常工作,参与中央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在多方面提出过重要的正确主张,显示了领导人的卓越才能和睿智。

  邓小平的上升,引起野心家林彪的极度不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邓小平一家经历了无数的凌辱和折磨,遭受了林彪一伙的残酷迫害。邓小平被污蔑为“中国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家中无数次被“红卫兵”查抄。1967年9月13日,邓小平的五个子女被迫离开中南海,先是在各自的学校挨批斗,后来都被赶出学校,邓朴方就是在此时致残的。

1969年春,党的“九大”召开,在“文革”中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的林彪当上了党中央惟一的副主席。这意味着毛泽东为统帅、林彪为副统帅的“无产阶级司令部”已经彻底摧毁了以刘少奇为首、邓小平为副的“资产阶级司令部”。


随着“胜利”的到来,林彪利令智昏,背着党中央和毛泽东,以苏联要突然袭击北京为借口,擅自发布“紧急指示”,调动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这便是臭名昭著的“林彪一号令”。这个“林彪一号令”,实质上是林彪图谋政变的一次预演,他要检验自己“副统帅”的号令灵不灵。同时,通过“一号令”,以战备疏散为名,把军队的老同志赶出北京,为实现他篡党夺权的阴谋扫除障碍。

于是,朱德、李富春被迫流放到广东从化县,陈毅被“疏散”到了石家庄,叶剑英被赶到长沙,聂荣臻无奈去了邯郸,刘少奇被押送到开封,陶铸被押送去了合肥,邓小平被流放到了江西新建县。1969年10月26日,一辆载着邓小平、卓琳和继母夏伯根的汽车开出了中南海。邓小平怀着沉重的心情,凝视着怀仁堂的寂静,离开了居住十七年的中南海。

邓小平二进中南海,历时最短,仅仅三年。他的复出和重返中南海,既缘于他自身的努力,也与周恩来、王震的极力推荐分不开。林彪灭亡后,他先后给毛泽东写了两封信,为自己复出创造了条件;王震和周恩来的先后力荐,为邓小平复出立下了功劳。

1971年9月13日,林彪折戟沉沙,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罕。此时的邓小平,还在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接受监督劳动。当他听完关于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叛乱的罪证等文件的传达后,心情沉重地回到家里,愤怒地说:“林彪不灭,天理难容!”

这几天,邓小平想得很多,想得很远。

他非常清楚地觉察到了,毛泽东发动的这场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林彪、江青一伙利用文化大革命篡夺党和国家领导权,使党和国家元气大伤,现在到了该结束这场运动,把精力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了……于是,他立即给毛泽东写了一封4000多字的信,在听完传达的第三天寄往了北京。邓小平在信中揭露林彪一伙的反革命罪行,并向毛泽东检查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表达了自己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重新工作的强烈愿望,他在信中对毛泽东说:“自己完全脱离工作脱离社会已经5年了,但觉得身体还好,虽然已经68岁了,还可以做一些技术性的工作(例如调查研究工作),还可以为党为人民做一些事情,以求补过于万一。”他没有别的要求,静候毛泽东和中央的指示。

林彪集团的垮台,给中国的政局带来一些微妙的变化,被林彪打倒的一批名将,有些人开始被启用,恢复了军权,如叶剑英担任了中央军委秘书长。周恩来重新被毛泽东重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这些,成为邓小平二进中南海的历史契机。

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后,显示了非凡的领导才华。他不仅巧妙地把被林彪集团攫取的权力收了回来,还想启用具有非凡才华的邓小平。他很清楚,邓小平的复出有两个难题:一是,邓小平是毛泽东同意打倒的,如果启用,毛泽东是否同意?二是,即使毛泽东同意,江青等人也会极力阻挠。因此,周恩来没有贸然向毛泽东建议邓小平复出的事,而是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第三次“落起”是在1976年至1977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将邓小平再次被打倒。直到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前夕才获得第三次解放。 1987年后,邓小平曾两次与外宾谈到自己这段“落起”的历史。他说,“我是三落三起”呀,毛泽东曾对邓小平有过中肯的评价,说他:“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外国人称邓小平是“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



案例二:春天的故事

歌词:

1979

那是一个春天

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中国 啊 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1992

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中国 啊 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春天的故事:

第一件:

19794月是一个春天,邓小平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这个圈是深圳经济特。当时,他在听取当时中共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的汇报后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

19808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并颁布《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中国经济特区就这样诞生了。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开辟的最早的改革开放的试验地之一。

1979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

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第二件:

1992118日至223 南巡讲话,将深圳划分为经济特区。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称南巡讲话.讲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地总结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有了新突破,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这个讲话标志着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伟大历史性飞跃的思想结晶———邓小平理论的最终成熟和形成。


案例三:邓小平在广州白天鹅宾馆进餐

知识要点: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内容呈现:

1984年1月29日傍晚邓小平从顺德抵达广州,下榻于珠岛宾馆。1月31日,邓小平一行来到广州白天鹅宾馆。当天中午,邓小平在宾馆的丝绸之路扒房进午餐。当时负责西餐服务的伍德林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我主要负责上菜、派面包,当我给邓小平同志派面包的时候,觉得他是老人家,就想给他软一些的面包,想不到他要硬的法国面包。”

这顿地道的法式西餐令邓小平回忆起了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日子,触景生情,他甚至决定自己掏钱买些带回去。据宾馆服务人员黄抗美回忆,吃面包时邓小平曾经说过,看来还要再开放一些城市。在一旁陪同的霍英东先生感慨地说,真想不到,小小的面包就能给邓小平带来这么大的启发,竟然能促使沿海的大开放。

邓小平离开广东后的第二个月,中国宣布“向外国投资者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中国的对外开放由点及面,并最终形成了沿海全境开放的格局。

思考讨论:

是什么让邓小平从一块小小的面包处得到启发来促使沿海的大开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

案例解析:

小小的硬面包让邓小平回忆起了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日子,邓小平深刻的意识到只有改革开放,中国人才能有面包、牛奶,只有改革开放,中国才能实现富起来。

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

1.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
   2.对外开放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4.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人才,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案例:邓小平鼓励顺德

知识要点: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

内容呈现:

1984年1月29日下午,邓小平在珠海前往广州途中,在顺德清晖园停留半小时。邓小平问顺德县委书记欧广源,“你们年产塘鱼一点五亿斤,多少人口?”欧广源答:“81万”。邓小平说,“那就平均每人180斤,没有日本多。日本每十人就有一吨鱼,所以日本人的体质好。”邓小平还询问了顺德县每年出口塘鱼有多少万斤?欧广源答1000万斤。邓小平鼓励顺德干部群众要按自身的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布局,尽快富裕起来。









思考讨论:

从邓小平鼓励当地老乡要“因地制宜布局,尽快富裕起来。”,这句话中,大家可以想到什么?当下社会我们要依靠什么发展,靠“小鱼塘”吗?

案例解析: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不同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尽快富裕起来。

当下中国要发展,不能依靠小鱼塘致富,要依托科学,学科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课后作业:

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答案: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这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案例:邓小平登中山罗三妹山

知识要点:

改革开放理论:改革开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伟大的实验,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内容呈现:

1984年1月,小平同志在结束对珠海的视察后来到中山三乡。1984年1月28日上午9时许,邓小平登上中山市三乡镇的罗三妹山。下山时,他对陪同人员说了语带双关的五个字:“不走回头路”。当年,创办不久的经济特区遭遇巨大困难,对经济特区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的质疑之声不断。当天晚上,邓小平、王震、杨尚昆等在中山温泉宾馆,会见了港澳知名人士霍英东、马万祺先生以及澳门南光公司总经理柯正平等。邓小平又说:“办特区是我倡议的,不晓得成功不成功?看来路子走对了。”






思考讨论:

邓小平所倡议兴办的特区是否成功?请举身边的例子进行说明。

案例解析:

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历史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就福泽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实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课后作业:

试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答案: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无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是从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态势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看,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1)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明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

案例“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知识要点: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内容呈现:



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特劳加尔。邓小平在会见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 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

1988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1990年初,邓小平总结了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问题的原因:“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1990年底,他又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思考讨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看待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案例解析: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对于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课后作业: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答案: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3)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反映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一般联系,又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特殊联系。与剥削社会相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与剥削制度的本质区别。强调共同富裕,既把社会主义与剥削制度区别开来,又把社会主义与原始社会共同贫穷区别开来,还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内在联系起来。

(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

(5)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等各方面的统一。


上一条:第十二章专题二十三 教案 下一条:第五章专题七教案

关闭

  • 版权所有: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网 联系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52号 邮编:510300
  • Email:web@gdqy.edu.cn 联系电话:020-34301392(学院办公室) 020-61230198(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