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专题
案例1:《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知识要点:
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的历史,深入理解为何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并结合中国共产党在现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发挥的重要领导作用,理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案例呈现:
那是1920年2月的一个凌晨,星光依稀,一辆旧式带篷骡车从北京朝阳门缓缓驶出,在通往天津的土路上卷起了一路行尘。谁也想不到,在这辆不起眼的骡车里坐着的竟是中国思想界的两个领军人物——陈独秀和李大钊。
李大钊不顾个人安危,专门将刚从监狱里释放出来的陈独秀护送到天津,在这颠簸的路上,他们共同商定了一个将改写中国历史命运的重大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这就是著名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绝非偶然,而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打开中国市场,不惜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之战更是赤裸裸地将中国搜刮得分文不剩。这几十年来的民族屈辱就像中国人民心中的一根刺,拔不掉也除不尽。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各社会阶层都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到抗击列强的义和团运动,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乃至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的结局都以失败而告终,而失败的原因,显然有其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带来了希望。与此同时,1919年五四运动的胜利震惊了全国人民,也包括中国共产党早期人员,这让他们更加坚信无产阶级的力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事宜早已迫在眉睫,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931年,日本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则掀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此时的中国,再次面临民族危机。然而,国民党却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中国共产党的迅速扩张与壮大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国民党无时无刻不在筹划如何削弱中国共产党的势力,以免除其可能取代为之成为执政党的后患。
在面对日军血淋淋的侵华行为和国民党的重重剿杀,肩负着历史和人民重任的中国共产党选择迎刃而上,凭着浴血奋战的精神,成为“民之所向”,在战斗中愈挫愈勇,即使是万里长征,也没有让他们倒下。1945年8月15日,日方宣布无条件投降,长达八年的日本侵华战争最终得以结束。此后的国共内战又接踵而至。经过长达几年的对抗,“得民心”的共产党最终取得了胜利。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顿时,齐聚在天安门广场的30万群众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立即欢呼雀跃起来。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一路带领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铭记历史,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每个中国公民的应尽之责!
(资料来源:《信仰的航程,光辉照耀着昨天、今天与未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宣讲家网,2017年06月29日)
思考讨论: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案例解析: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一个满目疮痍、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跨越到一个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伟大社会主义祖国,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时代趋势,党的纲领和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不是上天赐予的,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案例2:战疫: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
知识要点: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案例呈现:
武汉火神山医院火速建成!
60小时拿出施工图,5天水电暖通、机电设备等材料全面到位,8天完成电力工程施工顺利通电。
这是疫情防控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个缩影——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全力奋战。
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
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
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
来之不易的成果,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和追求,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彰显。
党政军民学总动员
东西南北中齐发动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湖北和武汉的疫情防控,不仅事关一省一城,更关乎全国大局。
——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连线湖北时的讲话
疫情袭来,武汉历经磨难。
但武汉并非独自战斗,武汉和湖北的背后,站着整个中国。
1月25日,大年初一。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向全国发出号令: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
党政军民学总动员,东西南北中齐发动。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投入运行,各地纷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党政军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紧急行动。
抗疫初期,武汉战疫力量告急。
“湖北和武汉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布局阻击战,将最精锐的力量、最优质的资源向决战之地汇聚,集中火力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
医护人员告急,从全国调派医务人员驰援武汉——
1月24日开始,全国各地和军队的346支医疗队、42600名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
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陈薇等多名院士在内的呼吸科和传染科专家、全国10%的重症医务人员齐集武汉;
19个省区市,对口支援湖北除武汉外的16个市州。
医用物资告急,区域统筹,把防护资源集中到第一线——
多部门协同配合、多措并举,紧急组织企业迅速复工达产,千方百计扩大产能和增加产量,口罩产量迅速从日产800万只提高到日产过亿只;
实行国家统一调度,建立绿色通道,保障湖北、武汉的医疗物资供应;
离汉通道关闭不到8小时,防疫药品、医疗器械、口罩、手套等防疫重点物资87批4041件准时运达。
收治能力告急,建院增床,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隔尽隔”——
来自全国各地的4万多名建设者连续奋战,正常情况下至少要数月才能竣工的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分别仅用10天、15天建成;
16座体育馆、会展中心等紧急改建成方舱医院,数十家医院迅速被改造,500多个宾馆、学校被改造为集中隔离观察点;
武汉快速实现从“人等床”到“床等人”。
市民生活告急,建立九省联保联供协作机制平台——
重庆送来了蔬菜,山东送来了大蒜、苹果,海南送来了热带果蔬,云南送来了爱心西瓜;
来自湖北及其周边八个省区市的蔬菜瓜果、米面粮油、蛋奶副食等,源源不断发往武汉,确保群众正常基本生活。
科技是降服病魔的硬核力量。
全国科技战线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成立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连续发布7版诊疗方案……
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形成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全面部署、全面动员,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守望相助,在湖北最艰难的时期搭把手、拉一把
在湖北最艰难的时期搭把手、拉一把,帮助湖北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轨道,同全国一道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各项任务。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
湖北和武汉是疫情防控斗争的重中之重、决胜之地。
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分部署、每一个谋划,都将湖北、武汉放在全国的坐标上去考量。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要继续加大对湖北的支持力度,制定一揽子计划,在就业、财政、税收、金融、脱贫攻坚、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适当倾斜,帮助湖北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北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在指导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的同时,对湖北复工复产、疫后重振作出部署。
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中央各部委、各省区市、众多企业纷纷行动起来——
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与湖北视频连线,共商发展大计;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作出对湖北相关增值税免征、暂停预缴等安排;
中央3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部分用于湖北并单列追加;
银保监会、央行、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发布新政,对湖北作出特殊安排;
全国产销对接会在武汉举行,为湖北工业品产销牵线搭桥,15.98亿元“湖北造”成功签约;
中国联通、中国电子集团、中信集团、航天科工、中航工业、中国石油、国家电力、三峡集团来了;
华为、腾讯、京东来了;
陈东升、田源、毛振华、冯仑、郭广昌、孙宏斌等企业家来了;
从国企到民企,纷纷加大在鄂投资,助力湖北疫后重振。
湖北是劳务输出大省,庞大的外出务工人群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生计。
“来到广东就是广东人,照顾好每一位来粤务工人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杭州欢迎您”……
广东、浙江率先通过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与湖北实现健康码互认,并派出专车专列,“点对点、一站式”接湖北务工人员返岗务工。
3月19日,G4368次列车缓缓驶离荆州站。一趟趟“开往春天的列车”,满载数万名湖北籍务工人员赴粤、赴浙返岗务工。截至4月底,我省返岗就业突破700万人,过半数顺利赴省外就业。
搭把手、拉一把,展现的是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袍泽情谊,凝聚的是携手前进、浴火重生的磅礴力量。
3月25日,湖北除武汉市以外地区,解除离鄂通道管控。
4月8日零时,历经76天的“闭城”坚守,英雄的武汉正式重启。
大街上,车水马龙;工厂内,机器轰鸣;商场里,人流日增。
一个生机勃勃的湖北,一个魅力四射的湖北,加速回来。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资料来源:《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启示录(三):制度优势 上下同力》,热点资讯,2020年05月25日)
思考讨论:
从中西方执政党在抗疫中的不同表现说说我国坚持党的领导的优越性。
案例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众志成城团结抗疫的磅礴力量,这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根本保证。疫情防控斗争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案例3:《廖俊波:人民的樵夫》
知识要点:
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案例呈现:
2017年3月18日,周六,晚7时许,一辆略显陈旧的小轿车行驶在长深高速公路上,大雨如注。车辆突然失控侧滑,车上年仅49岁的原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廖俊波当场倒在血泊中,因公殉职。
廖俊波,这位2015年获得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就这么离开了爱他和他深爱着的闽邦乡亲。他在微信上自称“樵夫”,把自己当做人民的樵夫,苦干实干,不欠青山不欠父母。
廖俊波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有口皆碑。1998年,廖俊波任邵武市拿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百年不遇特大洪灾的灾后重建。他挨家挨户探访情况,很快就把受灾的几百户都走了个遍。农民吴炳贤盖新房时不小心砸伤了腿,眼睁睁看着别人盖房干着急。廖俊波得知后,多次上门看望,并帮他出钱请人代建房。1999年春节,吴炳贤在内的500多户居民在新房里高高兴兴地过上了新年。
2011年6月,廖俊波任政和县委书记,当时的政和县被人戏称为“省尾”,经济发展各项指标长期居全省末位。“当官当到政和,洗澡洗到黄河。”当时的政和老百姓编了这么一句谚语,形容到政和当干部是件“倒霉”的事儿。廖俊波以“扑下身子,苦干实干”的精神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闯出一条新路。短短两年,政和县从“省尾”跨入增长速度“省十佳”,减贫人数高达3万多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廖俊波同志任职期间,牢记党的嘱托,尽心尽责,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无愧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
(资料来源:《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 廖俊波:我是人民的“樵夫”》,央视新闻,2018年12月21日)
思考讨论:
讨论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如何打造一支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的优秀共产党员队伍。
案例解析:
本案例主要讲述了人民的樵夫廖俊波为民服务、因公殉职的先进事迹。廖俊波是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之一,他自称“人民的樵夫”,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四处奔忙,甚至牺牲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为百姓谋幸福。廖俊波任职过的镇、县、市,在他的带领下,都取得巨大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廖俊波的先进事迹进行表彰,廖俊波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其关键在于党。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廖俊波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是当之无愧的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模范。
案例4:中共十九大中央领导机构的选举过程
知识要点: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作为最高政治力量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体现。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
案例呈现:
2017年10月18日-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通过了中央书记处成员,决定了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批准了十九届中央纪委一次全会选举产生的领导机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执政,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必须组成一个政治坚定、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中央领导集体。
2017年从年初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酝酿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人选问题,认真听取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的意见。大家一致赞成,在总结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有关做法的基础上,借鉴十九届“两委”人选和省级党委换届考察工作的做法和经验,采取谈话调研的方式,就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书记处组成人选,中央军委组成人选以及需要统筹考虑的国务院领导成员人选和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党内新提拔人选等,在一定范围内面对面听取推荐意见和建议。
从2017年4月下旬至6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安排时间,分别与现任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中央军委委员、党内老同志谈话,充分听取意见,前后谈了57人。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安排,中央相关领导同志分别听取了正省部级、军队正战区职党员主要负责同志和其他十八届中央委员共258人的意见。中央军委负责同志分别听取了现任正战区职领导同志和军委机关战区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共32人的意见。
用个别谈话调研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面对面听取对中央领导机构人选的推荐意见和有关建议,这是十九届中央领导机构人选酝酿提名工作的重大创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探索采取了会议推荐的方式,但由于过度强调票的分量,带来了一些弊端:有的同志在会议推荐过程中简单“划票打勾”,导致投票随意、民意失真,甚至投关系票、人情票。中央已经查处的周永康、孙政才、令计划等就曾利用会议推荐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在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酝酿人选和征求意见时,一些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以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表示退下来,让相对年轻的同志上来,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宽阔胸怀和高风亮节。
而在许多西方国家里,多党民主制度早已演变成一种“游戏民主”,即把民主等同于竞选,把竞选等同于政治营销,把政治营销等同于拼金钱、拼资源、拼公关、拼谋略、拼形象、拼演艺表演;政客所做的承诺无需兑现,只要有助于打胜选战就行。这种没有“选贤任能”理念的“游戏民主”所产生的领导人能说会道者居多,能干者极少。
中国选贤任能模式与此形成了鲜明对照。1978年,邓小平提出中国必须确保各项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确保国家全面现代化目标的如期实现,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他强调需要通过选贤任能,从组织上保证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在选贤任能的论述中,邓小平把中国最高执政团队的选拔看作是重中之重,他讲过“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
从制度传承来看,这种选贤任能的制度源于持续了上千年的科举选拔制度,也融入了西方政治制度中的一些做法,如民调和选举等。这种集古今优势和中外长处为一体的制度安排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制度保证。
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产生的过程,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相结合、凝聚全党智慧的过程,是严格按党章、按制度、按程序办事的过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产生机制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充分显示出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成熟自信。
(资料来源:《领航新时代的坚强领导集体——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产生纪实》,新华社,2017年10月26日)
思考讨论:
党作为最高政治力量在治国理政中有哪些重要体现?
案例解析:
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由25名熟悉各方面、各领域工作的同志组成,都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合理,有在地方工作的,有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的,也有军队的同志,还有女同志。其中,10名同志是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继续提名,3名同志是全国人大和国务院领导同志转任,12名同志是新提拔的。这是一个朝气蓬勃、富有活力,能够适应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需要的领导集体。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进退比例比较适当,保持了人员和工作的连续性,积极稳妥地实现了党和国家高层领导的新老交替。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案例5:《岸明:中国共产党让中国发展成世界强国》
知识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案例呈现:
北京会议中心的北侧广场,日本人岸明身穿蓝色西装、胸前佩戴大红花,和1000多位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的获得者一起合影留念。在随后召开的表彰大会上,岸明和73岁的法国人吕克·皮尔卡德一起,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首次评选出的外籍劳动模范。
“我知道,这是北京第一次让外国人当劳模,能够获此殊荣,我非常高兴。今后,我会继续努力,把更多的经验传授给中国同事。”岸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从2005年至今,岸明一直在北京泰德制药公司担任技术顾问。吕克·皮尔卡德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名誉教授,30年间15次来到中国手术、指导、演讲和办学习班,为中国培养出多名介入神经放射学的专家学者。两人之所以获得表彰,都是因为在各自的领域中为北京作出了突出贡献。
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霍连明说,北京明确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战略,人才汇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非京籍劳动者包含外籍劳动者的当选,既体现了首都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证明了北京吸纳各方人才、发展事业的决心。
“劳模”是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统称,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成绩卓著的劳动者,经民主评选,有关部门审核和审批后被授予的荣誉称号。劳动模范的级别分为全国和地方,每五年评选一次。按照原则规定,当选劳模必须持有本地户口,而北京市今年首次将非京籍包含外籍劳动者纳入推荐评选范围中。
据了解,候选外籍劳模,首要条件就是在北京连续工作三年以上,其次要经过组织推荐、参加事迹报告会和演讲会等必经程序,如果候选人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可以由翻译或同事帮助讲述自己的先进模范事迹。
这是北京市劳模中首次出现外国人的身影。目前北京至少有10万外籍劳动者,岸明和吕克·皮尔卡德是从五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除了满足当选的所有条件外,还经过了相关部门的审查和审核。
(资料来源:《北京举行劳模表彰大会 首次评出外籍人士当选》,新华社,2010年04月20日)
思考讨论: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
案例解析:
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盘点昨日苦难与今日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