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专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021版)
案例1:案例1:马克思主义信仰,黑暗中的一束光
知识要点: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是观念,更是社会再造工具(为什么)。
案例呈现:
总书记讲故事: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在建党的思想理论准备中,《共产党宣言》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20年2月,陈望道为翻译《共产党宣言》,秘密回到浙江义乌自己家中。他在潜心翻译时,把粽子蘸着墨汁吃掉却浑然不觉,还说:“够甜,够甜的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彰显了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救国真理的渴求,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翻译《共产党宣言》——编者注)。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述(根据政论专题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第一集《举旗定向》整理)
1920年8月,一本封面印有红底马克思肖像、上端印着“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正式出版,由于排版错误,书名被印为《共产党宣言》。此书一经问世,即刻引起强烈反响,进步知识分子竞相购买、争相阅读,初版时刊印的1000册书很快便销售一空。当一个月后再版时,封面的红底改为蓝底,书名的错误也更正过来,这次加印的1000册书又迅速售罄。截至1926年5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已重印达17版之多。
思考讨论:
为什么说意识形态是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是观念,更是社会再造工具?
案例解析: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意义重大。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许多革命青年逐渐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在1936年跟斯诺谈话时曾讲:“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中的第一本便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该书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聚集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革命知识分子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向工人灌输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开展工人运动。
案例2:核心价值观:中西文化在疫情防控上的不同体现
知识要点: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最深沉的力量。
案例呈现:
这场新冠病毒疫情的防控工作,充分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观念在防控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思想上的文化蕴涵与行动上处理疫情的果断性和坚决性相一致,文化的不同导致完全不同的思想基础,不同的思想基础导致了不同的行动和做法,当然最后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科学概括了伟大抗疫精神,深刻阐明了伟大抗疫精神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在这次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钟南山等抗疫功勋模范人物颁授勋章奖章。庄严而温暖的一幕,成为对抗疫英雄的最高礼赞,启示着榜样的意义、精神的价值。伟大的斗争,能够写下彪炳史册的篇章,迸发激荡人心的精神力量。砥砺于磨难,丰富于实践,成长于斗争——秉持在战“疫”中锻造的信念,弘扬在斗争中淬炼的精神,我们必将在新长征路上征服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夺取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思考讨论:
什么是核心价值观?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案例解析:
我们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都必须与自身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同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当今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汇交锋变得更加频繁,各种思想的碰撞和社会思潮的激荡也在不断加剧,各种价值观之间的竞争也将非常激烈。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很难表现出哪种文化的先进和落后,哪种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只是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经过时间的不断沉淀,把一些好的东西留下,把一些不好的东西丢弃,然而,好与不好不是我们直观上能够明白的,必须要经过很长时间、通过不断实践后形成的经验来进行检验才能证明其优劣性。
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又一个闪光点。伟大抗疫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展现了新时代党和人民的风骨和气概,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新成长,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走向复兴的强大动力。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引领人昂扬向上,感召人发愤图强,激励人勇毅前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着力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教育载体,持续深化工作措施,大大增强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践行力,凝聚了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同时也要看到,价值观建设是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地抓下去。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做到这一点,关键要抓好以下4个方面。
第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第二,善于运用法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第四,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案例3: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业
知识要点:
坚定文化自信的的形成背景(为什么)
案例呈现:
近年来,随着故宫博物院和北京电视台出品的文化节目《上新了·故宫》的播放以及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的大热推广,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产品逐渐被大众所关注,从纸胶带、翠玉白菜阳伞,到朝珠耳机等等,独有的创意设计也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故宫的文创产品特征和设计思维方面不只是在创意层面上的发挥,更多的是沿着故宫五千年历史脉络,发掘出深藏的“故宫文化”元素作为传播载体并且不断发展。
1.故宫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
文创产品旨在满足广大旅游者对目的地文化体验的需求,因此必须具有文化特色,让旅游者能够把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带回家,延长旅游体验感。
故宫博物院在开创文化产品上走在前列,深度挖掘丰富的明清皇家文化元素,将有五千年历史故宫的建筑、故宫的文物以及背后的故事,融合现代人喜欢的时尚表达理念,最终打造出具有故宫文化内涵,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贴近群众实际需求,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故宫元素文创产品。
2.故宫文创产品的价值体现
大众消费者都会认识到文创产品与以往普通旅游纪念品的区别,同样的产品比如扇子、各种挂件等生产成本相差无几,但是价格可能相差几倍,这就代表了产品的市场价值,价格差距主要取决于有没深度的创意,而且创意能否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同样的文化资源,可能有100种创意方式,也就是说,创意越强,产品附加值越高,在市场上越受消费者追捧,越能成为“网红产品”。
思考讨论: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有哪些?
案例解析:
故宫文创产品的火爆,得益于故宫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匠心的文化创意。首先,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最大的元素就是用文物作为支撑,故宫有文物180万件套,有25类可移动文物以及古建筑群,这是故宫文创产品研发基础,也是一个核心内容;其次,对于每一件文创产品,创作团队都会匠心打磨精心研发,在整个过程当中坚持品质不妥协;再次,在创意设计上力求贴近人民群众生活以及跟时尚相结合,这才使故宫文创呈现给我们的是富有历史性、知识性、艺术性、生活性、时尚性、趣味性等多元化融合的产品。
一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二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四是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五是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案例4:英雄值得被更多人看见,荡气回肠的历史何妨特别推荐
知识要点: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案例呈现:
2021年9月3日,由导演的纪录电影在全国院线正式上映,开画近一周,收获了观众的良好口碑。影片用全新的视角聚焦71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年轻战士们,通过不同军种、不同时期参战的老兵亲身讲述,还原他们曾经热血的青春、梦想与最真实的战场。
26位志愿军老兵讲述战火青春,即便相隔71年,他们亲历过的战场震撼依旧,回忆依然滚烫。抗美援朝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里,所有口述几乎都是“抢救式”的国家记忆、民族记忆,影片也因此得到了高达9.0的豆瓣评分。只是,进入商业院线放映12天后,《1950他们正年轻》票房还未过500万元,平均日排片占比仅1.3%。为此,9月13日,导演宋坤儒发表长文,感谢支持这部纪录片的观众。英雄值得被更多人看见,荡气回肠的历史何妨特别推荐。昨天起,国家电影局下属的“人民院线”以全国约5000家影院、每家每天不少于三场并持续两周的排片量,为这部记录重要历史的电影护航。
71年前,这些花一样年轻的战士走上了抗美援朝战场,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回来了,而一部分则等待至今。2014年至2021年,韩方已连续八年向中方移交共825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2021年9月2日上午,109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返回祖国,9月3日,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举行。在中秋即将到来的时刻,希望那些依然远在“他乡”的烈士们,能够早日回家团圆。
1950的青春结束了,但无论什么年代,总有一代人正年轻,世界也是被年轻人一代一代推动下去。对于烈士先辈们,最好的致意是永远铭记。希望中国电影人可以开拓思路、敢于创新,用镜头记录珍贵的民族记忆,一起致敬那些保家卫国的英雄们。
思考讨论:
文化自信如何“信”?新时代怎样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案例解析:
这是一段需要抢救的记忆。需要抢救的究竟是什么?电影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第一个是需要抢救的是仅存的抗美援朝老兵们。在采访当中,年龄最小的老兵也已经是86岁高龄,时间在他们身上重重刻下了痕迹,他们的生命力也逐渐流逝。第二个需要抢救的则是老兵们关于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忆。随着时间冲淡历史,如果这段往事没有大量亲历者的讲述,那么留给后代人的将是数据化、没有情感的文字记录。老人的身体状况无常,有失忆的可能,主创团队拍摄过程中就像是不停跟时间赛跑。
文化自信既指向历史也指向现实。指向历史的文化自信,即珍视我们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发掘其中穿越时空的因素,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向现实的文化自信,即充分肯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突出成就,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实现民族复兴梦想、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意义,确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文化的新辉煌。
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既要戒除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戒除文化的“现实虚无主义”,礼赞并全力推进文化创新创造。而基于现实的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整体格局中更具核心意义。唯有这种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拓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着力弘扬和倡导,随着对文化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及对中华文化发展曲折历程的理性思考,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自信逐渐增强。而如何树立和增强基于现实的文化自信,则成为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