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资源 >>  典型案例 >>  正文

第四章专题五教案

时间:21/10/06 23:02:31  浏览:

课程教案

授课主题

第五专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相应章节

第四章

课时

2课时

授课类型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论学习中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获得感,进而增强四个自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我国所经历的从照搬苏联模式到提出“以苏为鉴”的历史进程。

②探索的两大理论成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③了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进程。

能力目标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正确分析、发现和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

价值目标

形成一定的理论思维素质和思想上、政治上明辨是非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新事物新概念,关心时政,习惯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获取资讯,参加社团活动积极性高,思维逻辑性较好,但是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足;

2、学生喜欢互动式学习,乐于参加公益活动,乐于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学习热情比较高,但缺乏耐心。

教学重点

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策略

问题导入+讲授+问题互动+讲授+视频互动+讲授+小结+布置作业+课外拓展(教学时间9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步:党史教育,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0分钟)

问题导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如何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具有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度时期,这个时期我国主要是完成了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改革开放前(1949-1978),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主要完成了几件大事:取得了抗美援朝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等。之所以能在一穷二白的状况下克服艰难险阻取得非凡成就是因为有党坚强有力的领导,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因为有无数的革命先辈无私奉献、不惜牺牲和中华儿女自力更生、不畏艰难、团结奋斗。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非常注重理论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为代表的重要理论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观看视频1:新中国科技发展,学习党史知识,思考回答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取得了哪些重要科技成果?为什么能在一穷二白的状况下取得这样的成就?初步探索有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答案:

重要科技成果有:成功研制出运载火箭、两弹一星、核潜艇等,震撼世界。我国之所以能在一穷二白的状况下克服艰难险阻取得非凡成就是因为有党坚强有力的领导,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因为有无数的革命先辈无私奉献和中华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有《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把党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中。通过视频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与新的教学内容建立联系,进入新课学习。



第二步:新课

讲授

70分钟)

一、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重点学习,60分钟)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学重点,25分钟)

问题导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照搬苏联模式为什么行不通?出现了怎样的问题?为什么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如何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提出背景:

照搬苏联模式为什么行不通?

1)照搬苏联模式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局势正处于全面冷战,我国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政权面临着帝国主义打压和封锁,为了生存和安全不得不与苏联结盟,因此,中苏关系比较友好,苏联模式在苏联的巨大成效对我国的吸引力比较大;同时,历经多年战争,我国仍然是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农业大国,要发展工业就需要一种高积累、高效发展重工业的体制;最后,新中国成立后,如果进行经济建设,党和人民缺乏建设经验,只能根据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和苏联经验。

2)成效:苏联向新中国提供了20亿美元资金、1万多名技术人员,援助了我国156个重点项目的建设,主要集中于重工业领域,基本满足了新中国在工业化初期着重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3)学习苏联模式出现的问题:

国际方面: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苏联模式,即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受到一定的冲击,促使党和国家领导人反思苏联模式。

国内方面:建设规模过大、职工过多、信贷增长过快,财政收支、物资供需失衡市场紧张、物资短缺等。

因此,1955年底,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1956年初开始调查研究,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论十大关系》:独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论十大关系》的基本内容: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党与非党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调动经济领域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其中前三条集中探索了如何开辟一条不同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第四五条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后五条集中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2)《论十大关系》是“以苏联为鉴戒”的成果: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3《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

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即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以及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毛泽东: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

习近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尊重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小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听讲、观看视频2:毛泽东的思考,回答问题:照搬苏联模式产生了怎样的问题?我国为什么要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答案:

照搬苏联模式产生了不少问题,如建设规模过大、职工过多、信贷增长过快,财政收支、物资供需失衡市场紧张、物资短缺等。由于中苏国情不同,决定了必须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听讲、观看视频3:《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

回答问题: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案:

以苏为鉴,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的路,处理好各种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通过案例法、讲授法、问题引导、讨论启发学生辩证看待初步探索的艰辛曲折,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有出路。























































































把七一讲话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中,突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增强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20分钟)

问题导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认为哪种矛盾逐步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1、提出背景

1)国际背景

图片展示波匈事件。苏共二十大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弥漫着动荡不安的气氛,相继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

波兹南事件是波兰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针对波兰统一工人党政府的大规模罢工事件,因发生在波兰中西部城市波兹南而得名。事件爆发于1956628日,于同年630日结束。波兰政府的镇压行动导致了至少74人死亡,800人受伤。

匈牙利十月事件是19561023日至114日发生在匈牙利的由群众和平游行而引发的武装暴动。在苏联的两次军事干预下,事件被平息。事件共造成约2700匈牙利人死亡。

2)国内背景

波匈事件对我国也有一定影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失误,以及少数干部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脱离群众,引起了部分群众的不满。1956年秋冬,在一些农村、工厂、学校还出现了“闹事”的情况。

2、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三个关键问题

面对这些新问题、新矛盾,许多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也缺乏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的经验。这表明,在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的时候,面临着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这其中包含了三个关键问题,有同学知道是那三个关键问题吗?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专门作过论述。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一开始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后来又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后果。

4、毛泽东创造性地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党在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

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3)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据此,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包括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等等。

(5) 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毛泽东论述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他指出: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毛泽东说:“我们历来就主张,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

(6)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于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等等。所有这些方针,都是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总方针的具体化,为解决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

小结: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以独创性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听讲、互动讨论“哪种矛盾逐步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答案:

大量人民内部矛盾







听讲“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提出的背景”。

































听讲、互动讨论“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三个关键问题是什么?”

答案:

三个关键问题:第一,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矛盾?第二,如果有矛盾,又是什么性质的矛盾?第三,如果有矛盾,该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



听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认识”。





听讲、看视频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互动讨论六个问题:

1、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

答案:

社会主义社会是存在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答案: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案:

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4、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哪些矛盾?

答案:

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5、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案:

民主和专政。

6、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是什么?”

答案:

总方针: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通过提问方式进行导入能启迪学生的思考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举例法进行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提出的背景。


























讲授+互动讨论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因听纯理论内容而感到疲倦,使学生有耐心继续听讲,进而理解“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三个关键问题是什么?”









通过讲授+视频+互动讨论这三种方式,提升学生参与度,可以避免学生因听纯理论内容而感到疲倦,使学生有耐心继续听讲,进而能有效理解毛泽东创造性地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这个比较抽象的知识点。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教学重点,15分钟)

1、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提出的背景

图片导入: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提出问题:

是什么促使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由于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这就促使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

2、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人口众多、情况十分特殊的东方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困难而复杂的问题。从马列主义的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照抄、照搬苏联的模式又不符合中国国情,更不可能凭主观去想象。这个问题只能从实践中逐步认识、逐步解决。

问题:中国应如何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鉴于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毛泽东指出,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已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富强所必需的,是毫无疑义、必须肯定的。但同时必须充分主义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1)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

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在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强调更多地发展轻工业和农业。“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想,主张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

(2)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3)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毛择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

(4)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在科学技术方面,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在文化工作方面,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5)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毛泽东提出,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6)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主张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刘少奇提出了使社会主义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主张,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陈云提出了要建立“适合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的思想;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思想。

小结: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导入图片,联系时代背景和国内实际,思考回答问题:是什么促使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答案:

苏联工业化模式造成的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失调,促使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开辟一条与苏联有所不同的工业化道路










联系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思考问题:中国应如何走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答案:

处理好农轻重三者之间的关系,统筹发展,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指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发展科教文工作,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认真听讲,观看视频5: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运用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案例启发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引领、讨论、讲授法,深入浅出把理论讲透

二、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略讲,10分钟)

(一)初步探索的意义

  这些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巩同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 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二)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受过重大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小结: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为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通过学习正反两方面经验,提高辩证思维,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更加珍惜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步:小结、布置思考题及课后拓展。(10分钟)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和重大成就,也经历了挫折和失误。这些初步探索重要成果对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意义,为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

布置思考题及课后拓展任务,组织实践教学

听讲,认真记笔记,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完成实践任务:

项目一微电影(微视频)制作:老党员讲党史故事——红色基因在身边

项目二“百年党史”校园越野闯关比赛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增强理论认识,提高理论水平,坚定“四个自信”。

教学小结

创新之处

把党史知识教育和七一讲话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中,注重各章节之间内容和风格的衔接,考虑到本专题在整个课本中承上启下的特殊性,当详则详细,当简则简,重难点突出,围绕专题形成了比较完善、富有特色、效果良好的教学体系,通过问题导入+视频案例+讲授+问题互动+课外拓展,增强了课程的实效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需要改进

可以更紧密结合时事,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思想和理论。本专题涉及历史史实较多,教学过程中可增加一些社会时事热点,使学生对当下社会问题、国家政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上一条:第四章专题五 案例 下一条:第9专题: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广东水利 文字案例

关闭

  • 版权所有: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网 联系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52号 邮编:510300
  • Email:web@gdqy.edu.cn 联系电话:020-34301392(学院办公室) 020-61230198(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