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全育人 >>  劳动育人 >>  正文

让劳动教育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点滴中体现

时间:20/07/28 21:19:33  浏览:

作者:叶志明(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教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陈方泉(上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07月28日 14版)

  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式微的原因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已经从作为德智体美的载体地位中独立出来,作为一种更加重要的内容而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中,劳动教育的功能呈现一种逐渐式微的趋势,原因主要是:

  将劳动教育仅仅视为德育教育的一种手段。劳动教育天然具有德育的属性,但是它与德育之间并不完全是从属关系,过度强调其德育属性只是单纯强调了其社会性,而忽视了其对劳动主体自身塑造的教育性。

  将劳动教育简单地视为关于劳动的教育。在高校的长期实践中,劳动课对劳动本身强调过多,造成了对劳动教育仅仅是作为劳动的教育过程误区。

  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时代的发展要求不同步。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社会产生的变化和新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让劳动的外延不断扩大,劳动的形式和内容都有极大改变。而由于对劳动课程本身不受重视,使得很少有人专门去研究在新的背景和环境下劳动教育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及应该如何开展的问题。

  劳动课程师资是高校劳动课程落实效果不佳的最大原因。高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往往是全覆盖的,规定所有学生必修的课程,同时由于劳动课程本身不是一门学科,在高校中就不会存在这样的专任教师,高校也不会专门为了这一门课程专门引进师资承担相关教学任务。随着各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校后勤改革越来越趋向于服务外包,并把宝贵的编制用来引进专业教师,这也间接导致了劳动课程的师资更加缺乏。

  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落实路径

  劳动教育的效果发挥必须落实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各个环节:

  第一,持续发挥劳动教育的“载体”功能。虽然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独立体系,但是劳动教育这个“盐”仍然应该撒在德智体美教育的“菜”里。高校需要深入研究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教育中运用的形式和方法,各类课程都应该与劳动教育建立有机链接、形成有效互动。高等教育的出口是面向社会各个行业的劳动者,因此高校在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例如学科专业中的实验、实习与生产实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应该考虑劳动教育的融入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志和态度。

  第二,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开展劳动教育。高校要站在大中小学一体化培养的角度,加强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教学体系上的顶层设计和路径规划,既开设让学生“懂劳动之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也要构建具有各类专业特色的劳动育人价值体系。同时,劳动教育课程开设的师资保障应该站在高校的全局来考量,通过校内外师资队伍联动,学校教师队伍,尤其是实验实习师资队伍、管理队伍和各级保障队伍的协同用力,不断创设劳动课程教学的新手段和新方法。

  第三,更加关注课外环节的劳动教育。学生培养更重要在课外,关键也在课外。课堂里的作用只是劳动教育的起点,课内的作用应该在课外得到显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得到显现。高校应该在课外创设多种情境实施劳动教育,结合“三全育人”,在育人的各个环节中设置劳动实践锻炼机会,让劳动教育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点滴中体现,让劳动教育成果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点滴中呈现。


下一条:把劳动教育纳入新时代高校育人体系

关闭

  • 版权所有: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网 联系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52号 邮编:510300
  • Email:web@gdqy.edu.cn 联系电话:020-34301392(学院办公室) 020-61230198(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