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学生的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接受状况及内心需求出发,理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递进转化基本理路,遵循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递进转化基本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递进转化路径,为授课教师建构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提供参考,从而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头脑的转化构筑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基础”课 教材体系 教学体系 认知体系 转化 特定情境专题研练教学模式
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纳入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并作为重大项目集中全国教学科研力量组织编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的教材体系得以不断建设和补充,教材在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逻辑性以及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综合性、针对性方面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但是,教材体系的成功构建并不意味着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实施,能被学生认知并接受,最终进头脑。“基础”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认知体系转化成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学界在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的概念,转化的原则、规律、必要性等问题有大量的研究,而如何将教材体系转化教学对象的内在需求和素质体系、实现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还需具体可行的探索。本文立足于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结合教学教改实践,探讨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转化的路径,不仅为授课教师建构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提供参考,还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头脑的转化构筑良好的基础。
一、“基础”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转化的基本理路
“教材体系指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的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教材系统,它是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的目的和标准的载体系统。”[1]42教学体系指由教学主体(主要指教师和教学组织)设计的使各种教学要素朝向实现教学目标的合理组合,它是统一运作的有机系统。[2] 42教材体系是教学的基础,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载体,是为实现课程标准服务的。“基础”教材的内容体系,绪论之后大体可以划分为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三个部分,形成了从理论到实际、从抽像到具体的新的逻辑框架。其课程目标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3]但教材体系的作用和功能是潜在的,它本身不能自发地实现作用和功能。教材体系的作用和功能只能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实现课程目标。
1.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现实依据
“基础”课教材的编写主要保证了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非常显性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而从实际教学过程学生对教材的态度来看,他们普遍认为教材立足大局,与自身实际有一定距离,教材抽象枯燥、道理直白浅显、与生活缺乏关联、无新鲜感等。学生的态度和情绪表明,如果教学完全按照教材体系来展开,必然受到学生的冷遇和抵触。更重要的是,当代高职大学生身处于竞争时代,他们从小开始就在持续地承受着求学竞争之艰苦,感受着社会日趋功利化的氛围,相反,那些能够蕴养和激发人的内在精神的情感、智慧、人文艺术等却是空前的缺失,这种精神给养的缺失造成了当代高职大学生普遍的生命灵性的枯萎,除了那些必需的技能性的知识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对于人生价值与理想的思考多数学生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他们最大的问题不是知识的缺乏,而是内心信念的缺乏。他们因为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因而,不仅缺乏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而且在内心深处自觉或不自觉感到困惑和乏力,需要有一种力量能够引导人生并使生命变得充实有力。学生的这种内心需求正是积极的价值观教育的契机所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这样的忠告: 应当去了解学生的长处和弱点,“理解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地去接触他的心灵”[4] 632。因此,从学生的对教材的接受状况及学生内心需求出发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必须去遵循的重要现实依据。
2.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基本原则
“基础”课教学是帮助学生成长,正确树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过程,只有基于学生的内心需求,突出学生的“学”,强调以“学”为中心的“教与学”的统一才能有效的构建知识传播的通路,在教师教好的基础之上学生才会自觉学习、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程的教学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因此,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应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教材体系主导的原则。
教材是一门学科理论的系统阐述,是教师进行讲授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基本材料,教材体系是一种适合教师共同使用的基本理论依据。“基础”教材体系反映了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其抽象性和枯燥性应该说是公共教材的共同特点,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材的具体性和生动性的缺乏,恰恰给教师的教学留下了一个可发挥的空间。仅按教材体系来展开教学不可能获得好的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开教材体系另辟教学蹊径。应当一方面以教材为基本根据,又不必拘泥于教材。教师要将教材进行内化的处理,将其转化为具有教学理念和具体生动的个性化教学体系。
第二,教学体系教与学对应关联原则。
一般认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教师在认真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基础上还需要对教育教学对象——学生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否则,理论将无法被学生转化为促进行动的知识。因此,在尊重教材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定位和学生的实际去确定教材内容的重点,并将其充分具体地展开,整合为具体的专题讲授研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感受。在实际教学中,围绕一条主线即“当代大学生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做人”,把“基础”课包括绪论在内及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三个部分共九章内容整合为四个专题教学专题。专题一“我的精彩人生”,整合了绪论和第一、三章,以帮助大学新生认识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作好大学生活规划;寻找人生新方向,树立远大理想;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在社会多元选择中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专题二“做忠诚爱国主义者”,教材的第二章,从情感需求、道德规范、政治原则、法律要求四个层次帮助学生理解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做理性爱国者。专题三“做有道德的人”,教材的第四、五、六章,立足逻辑与历史、传统与现代相统一的视角,阐述道德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道德标准和规范要求,社会生活中公共、家庭及职业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时代青年。专题四“做知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教材的第七、八章,主要是普法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制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了解我国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基本内容,提高法律意识。
此外,教学体系的构建还应结合能触动学生心灵、引发思考的时事热点问题设置学生研练专题,以对四个教学专题的延伸和链接。如在讲述专题一“我的精彩人生”绪论内容时,可设置“我的大学我作主”专题,通过谈心或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做好大学生活规划,以更快适应大学生活;讲述人生价值问题时,可选择关于幸福主题在特定情境讲述自己的幸福事、对幸福的主客观标准辨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幸福的涵义、幸福的主客标准,感悟并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生。教学对教材的这种延伸和链接,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深入讲解,也将教材中较为枯燥的道理进行了适度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对人生的启迪和哲学思维培养的要求。
第三,教学过程情感原则。
没有情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知识掌握、思维发展方面有缺陷,而且也不利于大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255 “基础”课不仅要灌输给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思想,更要种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情感的种子。仅局限于传授知识的层面,缺乏灵性的思考和心灵的感受,就很难转化为学生的价值判断、持久的生活态度和情感的操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投入适度的情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情感的驱动,营造一个弥漫着情感基调的场景或氛围,感染学生情绪,唤起学生相应情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移情体验,并进行理性的思考。
二、“基础”从教学体系到认知体系转化的基本理路
根据教育教学对象——学生设计了完整教学体系并不意味着就能达到教学效果。一般认为,教学体系设计的逻辑起点是以构成教材的基础理论作为表达要素,而中间环节则包括了教学形式和教学过程,而最终目标则是教学结果被学生接受,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并产生价值认同,这才是衡量和确定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据。因此,教学体系必须向学生头脑转化,即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
(作者:韩光道 谢丽娴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