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资源 >>  典型案例 >>  正文

第八讲 世界变乱交织 中国笃行担当

时间:23/12/20 17:35:28  浏览:

世界变乱交织 中国笃行担当

【教学目的】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地缘冲突不断加剧,全球治理体系滞后,世界各国正面临史所罕见的多种风险挑战,人类社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多重困境。教学中,让学生全面认识变革和动荡两种趋势持续演进、团结与分裂两种取向相互激荡的世界图景,让学生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以因势而谋、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胸怀天下、引领时代的大国担当,持续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破解难题的良方、凝聚团结合作的力量。

【重点内容】

1.讲清楚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人类社会这艘巨轮穿越世纪疫情的波涛,又遭遇地缘冲突的飓风、阵营对抗的漩涡、通胀高企的暗流、能源短缺的寒潮,前路充满颠簸动荡。

2.讲清楚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放眼世界,一些西方国家逆历史潮流而动,抱着冷战思维、零和博弈不放,热衷于拼凑小圈子,打“新冷战”。回望中国,我们从对世界、对历史负责的高度,积极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

3.讲清楚“三大倡议”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从全球发展倡议到全球安全倡议,再到全球文明倡议,在世界深受各种挑战困扰之时,中国贡献的系统性方案成为新形势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中国提出的“三大倡议”,开辟的是一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崭新道路,谋求的是增进全人类共同利益和整体福祉,探索的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未来。

【教学难点】

1.深入剖析大国关系深刻调整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准确阐释“三大倡议”的现实意义及深远影响

【教学导入】

你心目中的2023年世界图景是怎样的?在一些分析人士以及主流媒体眼中,“不可预测”、“更加不稳定”、“高度动荡”等词汇成为描述2023年世界图景的高频词。

放眼全球,乌克兰危机仍在延宕,地面冲突没有缓和迹象,军事逻辑依然占据上风,劝和促谈进展缓慢,形势前景令人担忧;全球各地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不仅造成经济和人员损失,威胁能源、粮食以及水资源安全,还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粮食安全危机尚难完全化解,还有很多地区在粮食危机中越陷越深,非洲大陆每5个人中就有1人食不果腹,饥饿人口比例是全球平均的2倍多。

面对重重挑战,中国放眼长远、胸怀天下、坚定信心,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照亮人类前行之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努力做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开展奋发有为的积极外交,与时俱进地提出新理念、展开新行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增。

让我们一起了解,中国是怎样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智慧与力量的。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同时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依然横行, 冷战思维和集团政治沉渣泛起,两股潮流、两种道路的较量更加激烈,世界 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社会迷茫焦虑的关键当口,中国着眼全人类共同利益,高高举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 全球文明倡议,开辟的是一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崭新道路,谋求的是增进全人类共同利益和整体福祉,探索的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未来。

一、变革动荡持续演进

当今世界,人类正经历罕见的多重危机。人类社会这艘巨轮穿越世纪疫情的波涛,又遭遇地缘冲突的飓风、阵营对抗的漩涡、通胀高企的暗流、能源短缺的寒潮,前路充满颠簸动荡。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

赤字有增无减,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1.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

和平如阳光,安全似雨露,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如今,全球范围内各种冲突、博弈仍在加剧。乌克兰危机仍在延宕、非洲部分地区战火未歇、巴以局势升级……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更加严峻,不信任和分裂更加凸显。

乌克兰危机延宕至今,地面冲突没有缓和迹象,劝和促谈进展缓慢,形 势前景令人担忧。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骤然升级,这场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如今已经逐渐转化为一场旷日持久的长期危机。一年多来,这场“21世纪以来欧洲发生的最大规模军事冲突”并未随时间流逝而减弱。相反,某些西方国家持续向乌克兰输送武器装备并提供人员培训、情报支持,同时加快扩军扩员脚步,强烈刺激俄安全神经。为应对西方军事压力,俄方 不断强化反制措施,调整军力部署。一方面,加大对乌军事、通信、能源基础设施的攻击力度;另一方面,扩充军力,加强装备供应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国防需要。眼下,乌克兰危机尚无平息迹象,对世界经济社会等领 域的外溢效应仍将持续。一年多来,数百万难民逃离乌克兰,挤占欧洲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令这些国家的财政不堪重负,对其社会保障与协调能力构成严峻考验。

安全形势本就不佳的非洲地区战乱频仍。比如中非,乌干达“民主同盟军”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被乌政府挫败后,流窜至刚果(金)东部地区并盘踞至今。除进行反乌干达政府活动外,“民主同盟军”还经常袭击刚果(金)军队、民众以及联合国驻刚果(金)维和部队。当前,刚果(金)东部安全形势严峻,多支地方武装和外国反政府武装在当地活动。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宣布对以色列采取代号“阿克萨洪水”的军事行动,并表示已向以色列境内发射了至少5000枚火箭弹。到12月7日,本轮冲突已导致巴以双方近1.8万人死亡。

2023年10月27日,缅北腊戌、贵慨等多地的缅军军事据点遭武装袭击并爆发交火,战事激烈,此次袭击由缅甸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主导,其声称目标是“清剿电诈民团”,德昂民族解放军和若开军也参加了对缅甸政府军的袭击。

2.世界经济复苏乏力

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乌克兰危机升级、美联储激进加息、全球通胀飙升……在“黑天鹅”、“灰犀牛”交替冲击下,世界经济之舟遭遇顶风逆流,复苏航程充满风险和挑战。

发达经济体增长疲弱。世界银行2023年6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对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上调至2.1%,但仍低于2022年的3.1%。其中,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将从2022年的2.6%收缩至2023年的0.7%,预计2024年依旧疲软。例如,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数据显示,美国2023年一季度GDP年化环比增长1.1%,低于市场预期的2%,较2022年四季度2.6%的增幅大幅回落。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发布的“全美经济调查”显示,69%的美国成年人对美国当下以及未来的经济形势持负面看法,创这项调查17年历史中的最高纪录。欧元区和欧盟经济数据同样不容乐观。数据显示,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长仅0.1%,不及预期。有关经济学家预测,2023年欧洲经济增长不会有实质性起色。

新兴经济体面临挑战。近年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持续增大,成为稳定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22年以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大幅收紧货币政策,推升全球债务风险,给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较大压力。《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在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率将从2022年的4.1%下降至2023年的2.9%。 一些低收入国家,尤其是最贫困国家蒙受的损失最为明显:预计2024年,这些国家中有超过1/3的人口人均收入仍将低于2019年的水平。这种缓慢的增长速度将使很多低收入国家的极端贫困更加难以消除。

3.全球治理体系受到冲击

观察当今世界乱象,根源在于,一些国家将一己之私凌驾于全球公共利益之上,大肆推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极大增加了各方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的难度,也使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机制受到冲击。

以全球人权治理为例。进入21世纪以来,贫困、战乱、恐怖主义等威胁叠加,对各国人权保障和全球人权治理形成深度挑战。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利益和全球霸权地位,在国际人权领域大搞人权政治化,采取选择性、双重标准、单方面强制等手段,严重侵蚀了全球人权治理赖以支撑和运行的重要基础,对全球人权事业发展构成重大威胁。比如,个别国家不承认文明多样性,不尊重各国人民选择自身发展道路的权利,打着所谓“普世人权”、“人权高于主权”等旗号,在世界上强行推销西方民主人权观念和制度,借人权之名大肆干涉他国内政、搞“颜色革命”,导致一些国家内乱频发、社会长期动荡、人民流离失所,人权受到严重伤害。近年来,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强烈呼吁,各国人民有权根据国情自主选择人权发展道路,坚决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反对搞双重标准,反对干涉内政。

4.粮食和能源等危机叠加

2023年,受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国际能源市场和粮食市场仍有较大不确定性,部分国家可能继续面临能源和粮食短缺困境。

在全球能源安全方面。作为全球重要的能源生产国、出口国,俄罗斯在全球能源市场中举足轻重。乌克兰危机升级后,美西方对俄发起严厉制裁,导致能源供应遇阻、价格飙涨并引发高通胀等连锁反应。2022年下半年,欧盟电力和天然气价格均创历史新高。能源价格飙升不仅困扰欧洲,更引发全球连锁反应。液化天然气价格飙升,日韩等国家想方设法节电的同时,考虑重启核电;印度煤炭进口数量一度创历史新高;不少能源依靠进口的新兴经济体、欠发达经济体不得不与发达经济体高价竞购能源。未来数年,俄罗斯油气生产和出口受限将导致全球天然气供应持续处于短缺状态,加之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引发的化石能源投资意愿低迷,全球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将明显降低。

在全球粮食安全方面。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机构共同发布的2023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指出,2022年全球估计有6.91亿至7.83亿人面临饥饿,比2019年增加1.22亿人。当前,受经济下行压力、地缘政治冲突、极端天气事件等因素的驱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早已深陷灾难性粮食不安全状况的地区——阿富汗、苏丹、索马里等国的粮食不安全形势尤为严峻。例如,多年的武装冲突和2020年开始的历史性干旱,数百万索马里人生命受到威胁,目前索马里有1/3的人口面临因粮食危机导致的更严重的饥饿。

、大国关系深刻调整

大国之所以为大,不仅在于其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和国力强盛,更在于有着海纳百川的大胸怀、开放合作的大格局、造福人类的大作为。面对重重挑战,世界要好起来,大国要作表率;大国如何相处,攸关人类前途。

1.中国致力维护大国关系

一直以来,中国从对世界、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积极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

中国坚持不懈探索中美两个大国正确相处之道。世界需要总体稳定的中美关系,中美两国能否正确相处事关人类前途命运,是必须回答好的世纪之 问。近年来,美国对华政策始终放不下将中国视为所谓“战略竞争对手”的执念,导致中美关系始终走不出困局,也给世界和平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罗奇发出警示,如果美中仍然争端不断,那么双方 解决重大全球问题的能力将严重受限。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不应该是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21世纪的世界必须避免 重蹈“冷战”覆辙。中美两国应该正确看待对方内外政策和战略意图,确立 对话而非对抗、双赢而非零和的交往基调。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期间,中方 强调中美应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就是要给中美关系发展指明方向,确保中美关系沿着正确航向前行,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相撞。然而,美方在落实元首共识上出现严重的“行动赤字”,甚至与共识倡导的精神背道而驰,采取一连串侵害中国核心利益的恶劣言行,严重破坏中美政治关系基础,损害中美交流互动环境,双方商定的对话合作议程受到干扰,双边关系遭遇新的困难挑战。近期,中美双方进行了坦诚、深入、建设性的沟通,达成了一些共识和积极成果,让一些为中美关系现状担忧的人士“松 了口气”。国际社会普遍希望中美缓和紧张,期待双方可以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负责的态度相向而行、妥处分歧,找到正确相处之道。

2023年11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斐洛里庄园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两国元首就事关中美关系的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以及事关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这次旧金山会晤提出:中美应当有新的愿景,共同努力浇筑中美关系的五根支柱:一是共同树立正确认知;二是共同有效管理分歧;三是共同推进互利合作;四是共同承担大国责任;五是共同促进人文交流。

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重要大国,中俄关系的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双边范畴,对世界格局和人类前途命运至关重要。近年来,在两国元首的亲自擘画和战略引领下,双方政治互信不断深化,务实合作持续扩大,国际协作密切有效,世代友好深入人心,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成熟坚韧。中俄坚持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双边关系,树立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典范。从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到加强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国际多边框架内合作,中俄双方发出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的时代强音;从促进疫后经济复苏,到维护全球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俄关系发展成果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为世界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俄双方都将保持战略定力,将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推向前进。

中欧关系稳中有进。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中欧关系不仅关乎双方福祉,还关乎全球稳定和繁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欧全面重启各层级交往,激活各领域互利合作,为双边关系发展和世界和平、稳定、繁荣注入新动力。德国总理朔尔茨、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自2022年底以来,访华的欧洲高层政治人物名单正变得越来越长。同时,数十位欧洲商界领袖出席了2023年的中国高层发展论坛,表达了在华投资兴业的信心和期待。数据显示,2022年欧盟对华投资额同比增长92.2%,增长近一倍。中欧之间的往来充分表明,双方虽然存在一些分歧,但更有沟通交流的强烈愿望、广泛深厚的共同利益。中欧关系保持向前向上势头,坚持互利共赢,符合中欧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2.欧美关系裂痕持续加深

近年来,美国通过渲染紧张气氛、煽动冲突对立,迫使欧方按照美国意图行事,并借机渔利、损欧肥己,欧方不满情绪不断积聚。

前几年,特朗普政府秉持“美国优先”政策,频频挑起对欧经贸摩擦,甚至为自身防疫需要而“截留”欧盟国家的防疫物资。新一届美国政府上台后,欧盟一度期待与美国修复互信。结果仅过数月,先是美军仓皇撤离阿富汗, 令欧盟政界深感被美国“欺骗”;后是美国为维护霸权私利,导致法国和澳大利亚签订的数百亿美元潜艇合同订单被撕毁。不仅如此,美国推出《通胀削减法案》,用补贴诱使企业将生产基地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削弱欧洲在汽车、电池等领域的产业竞争力,引发欧洲强烈不满。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要“唤醒欧洲”意识到这个问题。德国总理朔尔茨更是警告,美方做法可能引发“巨大的关税战”。

近来,乌克兰危机升级让欧洲与美国的矛盾加剧。欧洲追随美国对乌提供大批军援,自身也开启扩军进程,实则肥了美国军火商的腰包;欧洲追随 美国对俄实施严厉制裁,导致欧洲能源供给紧张、通货膨胀加剧、民生受到 冲击,而出口能源的美国企业却大发横财;美国还在不断拱火浇油,推动乌克兰危机向长期化、扩大化方向发展,加剧欧洲在能源和安全上对美国的依赖,令欧洲战略自主受遏制。以能源为例,2022年,欧盟液化天然气进口中超过四成来自美国。2022年1—9月,美国页岩油气企业切萨皮克能源公司盈利达13亿美元,而在2020年该公司一度申请破产保护。法国《世界报》撰文称,美国对待欧洲冷酷无情,为了自身利益,会毫不犹豫地牺牲欧洲利益。

3.俄罗斯与西方矛盾难以化解

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各种手段遏制俄罗斯,双方始终难以建立战略互信。近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断渲染“俄罗斯威胁”,乌克兰危机的升级使本就徘徊在冰点的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更加恶化。

自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一直寻求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新形式互动,建立稳定、平等的欧洲安全体系。然而,美国等西方国家长期采取对话合作与军事威慑相结合的“混合手段”遏制俄罗斯。近些年,俄罗斯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就乌克兰、叙利亚等问题冲突不断,俄与西方关系急剧恶化,乌克兰危机更折射了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结构性困境。危机发生以来,美欧在反俄挺乌上前所未有的团结,陆续推出将俄踢出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系统、冻结俄外汇储备等“杀手锏”。北约趁机强化军事部署、加大对俄军事威慑,比乌克兰危机前更抵近俄边境。一些中小发达国家加入西方大联合,瑞典、芬兰、澳大利亚等国对乌提供军援或经援,瑞士一改两百年中立传统,加入欧盟对俄严厉制裁。西方国家联手对俄罗斯实施的全方位无差别制裁,使得俄与西方矛盾更加难以化解,为全球和平与稳定增添不确定性。

、中国智慧彰显担当

变乱交织的世界、层出不穷的挑战、共同面临的难题无不向世人一再表明,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要想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人类就必须守望相助、同舟共济。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懈努力。从全球发展倡议,到全球安全倡议,再到全球文明倡议,中国始终胸怀天下、心系人类前途命运,为破解时代难题源源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彰显“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

1.全球发展倡议:合力谱写共同发展新篇章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当前,南北差距、复苏分化、发展断层、技术鸿沟等问题更加突出,全球发展进程正在遭受严重冲击。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主张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全球发展倡议为各国跨越发展鸿沟、重振全球发展事业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近两年,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发展倡议,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中国还同近20个国家和国际机构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着眼全球共同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需要,凝聚促进发展的国际共识,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进步。

搭建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已吸引世界超过3/4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帮助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在亚洲,中老铁路让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在非洲,蒙内铁路拉动当地经济增长超过2个百分点。在欧洲,中欧班列迄今已开行7.3万多列,成为联通亚欧的钢铁长龙。

加大资源投入。“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已落地并为全球发展倡议合作项目提供支持。中方积极参与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全球环境基金增资,正式启动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三期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为增加国际发展资源作出应有贡献。

携手应对挑战。全球发展倡议将减贫作为重点领域之一,合作项目已经向民生领域倾斜。面对粮食危机,“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就粮食安全问题在联大表明共同主张,发出集体声音。2022年以来,中方已落实并将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

2.全球安全倡议: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安宁

安全问题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人类的前途命运。为了促进世界安危与共,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即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等。全球安全倡议回应了国际社会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冲突战争的迫切需要,响应了各国人民共克时艰、携手开创疫后美好世界的普遍愿望。

2023年3月10日,中国、沙特、伊朗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这是对话的胜利、和平的胜利,是有力践行全球安全倡议的一次成功实践。此后,中东地区掀起一轮和解潮:沙特和阿曼推动也门问题政治解决;卡塔尔与巴林决定恢复外交关系;叙利亚外长时隔十余年后首访埃及、沙特……中国为化解冲突而呼喊,为推动实现世界长治久安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对于延宕至今的乌克兰危机问题,中国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合力,为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建设性作用。2023年2月,中国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为解决危机提出全面、综合、可行的方案,得到包括当事方在内的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在阿富汗问题上,中国2023年4月发布了《关于阿富汗问题的中国立场》文件,内容包括坚持“三个尊重”、“三个从不”、支持阿富汗温和稳健施政、

支持阿富汗和平重建等11个方面。在伊朗核问题上,中国积极推动恢复伊核全面协议,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坚持并行推进半岛和平机制和半岛无核化进程,均衡解决各方合理关切,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

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国深度参与反恐、公共卫生、数字治理、生物安全、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入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3.全球文明倡议:携手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当今世界,猜疑、分裂、对抗的痼疾仍然阻碍着国际合作的步伐,加强文明交流、促进民心相通至关重要。2023年3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举行,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以来,多国领导人和各界人士反响强烈、积极支持,认为这为减少冲突对抗、促进世界繁荣带来希望。

回首过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交往既有顺境,亦有逆流,文明大交流阶段往往也是多种文明走向繁荣、社会迅猛发展的时期,反之则是文明凋敝衰落、社会退步的时期。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就是希望让更多人认识到文明交流的价值,重振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信心。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实落地、结出累累硕果、造福人类社会,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坚持共商共建,合力营造平等包容的文明交流氛围。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基本原则,鼓励将他国文明发展复兴视为自身机遇,强调平等包容、相互尊重,共同反对将某个或某些文明视为对手,共同反对文明必然走向冲突的论点,鼓励文明对话,增加情感共鸣,消除误解和隔阂,为和平对话奠定基础。

发挥平台机制效应,合力提升人文领域全球治理体系效能。发挥现有各层级、双多边文明对话交流机制平台作用,发挥其他重要多边机制的潜能,共同推动落实联合国《不同文明对话全球议程》,加强各国政策背后价值理念和方法经验的分享,共同探寻全球性挑战和问题的解决之道。

激发各主体各领域潜能,合力推动形成人民之间大交往。激发各国公共部门、私营机构、民间社会的责任意识,更加重视政党、议会、研究机构、学校、企业等对文明交流的促进作用,提升青年和妇女等群体在文明对话交流中的参与度,共同构建多层次多领域文明交流格局,为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人员交流对话创造便利条件。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携手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延伸阅读

《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写在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之际》,人民网2023年3月23日。

《让平安的钟声响彻人间——中国践行全球安全倡议守护世界和平安宁》,新华网2023年4月21日。


资料链接

链接一:权威声音

习近平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民渴望富足安康,渴望公平正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从“本国优先”的角度看,世界是狭小拥挤的,时时都是“激烈竞争”。从命运与共的角度看,世界是宽广博大的,处处都有合作机遇。我们要倾听人民心声,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各国加强协调和合作,把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行。

——2021年7月6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中方倡议,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回应时代呼唤,加强全球治理,以创新引领发展,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不断迈进。

——2021 年10月1日,在迪拜世博会中国馆的致辞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2021年10月25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

——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3年3月,我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提出各国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此后,我又相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和实践路径,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3年3月20日,在俄罗斯媒体发表题为《踔厉前行,开启中俄友好合作、共同发展新篇章》的署名文章

链接二:观点

1.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外交部部长王毅: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强烈愿望,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更是时代前进的正确方向

当今世界面临诸多动荡战乱,根源正是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没有得到真正的遵守。任何国家都没有特权在世界上我行我素,搞本国例外和双重标准,任何霸权、霸凌、霸道之事都应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抵制。在本次慕安会演讲中中方呼吁,为了世界更安全,我们都应坚持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端,都应回归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重视发展的关键作用。中方愿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为契机,同各国加强沟通合作,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共同守护世界人民的安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摘自2023年2月23日中国政府网)

2.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谭克非:美国和北约是国际和平与安全领域最大风险源

北约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大核武库、奉行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军事集团,一再渲染炒作所谓“中国核威胁”,充斥着混淆是非、恶意诋毁的言论,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冷战时期,北约靠所谓“核共享”计划成为最大核同盟。近年来,美国靠兜售所谓“安全威胁”继续推进“核共享”,据报道目前已在欧洲有关国家部署百余枚核武器,这严重加剧了全球核扩散、核冲突风险;美国更是在军控领域不断毁约退群,投入巨资升级三位一体核力量,强化所谓“延伸威慑”,与英澳开展核潜艇合作,近期又放纵日本冒天下之大不韪强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事实一再证明,美国和北约才是国际和平与安全领域的最大风险源和不稳定因素。(摘自2023年7月27日国防部网)

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刘恩东:动荡变革期,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一是世界经济环境之变。新冠疫情不仅造成了重大公共卫生安全危机, 而且使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引发世界经济深度衰退,造成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新兴市场国家债务风险加剧,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产生巨大冲击。二是国际政治环境之变。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因素相互叠加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对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际秩序造成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国际关系发生了结构性改变,国际秩序的不确定性增多,大国竞争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抗风险逐渐增加,极易诱发次生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三是全球治理环境之变。一些西方国家拒斥现行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反对多边主义,推行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逐渐缩减其应承担的国际责任,使得国家间的零和博弈进一步加剧, 世界的碎片化现象增多,西方国家及区域性内部的相互依赖和提升自给能力趋势日益显现。全球化进程在一些国家和领域出现逆转,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多边机制和国际治理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国际社会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越来越大等一系列挑战,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面临新困局。(摘自2022年3月3日人民论坛网)

4.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全球文明倡议是对世界各国坚持平等包容、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普遍愿望的积极呼应

世界上不存在高人一等的国家,文明更没有高低优劣的差别。从古至今,世界不同地域的人民在从事生产活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出多种璀璨文明,不断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价值目标,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没有一种价值观应该凌驾于别的价值观之上,也并非只有一种国家治理模式能够实现现代化和文明进步。唯我独尊、舍我其谁营造的“普世文明”幻象极易破灭,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划线、人为制造分裂和冲突只能给全世界带来灾难性后果,让人类文明蒙尘。(摘自2023年4月1日求是网)

5.联合国副秘书长李军华:全球发展倡议将确保国际社会践行“不让任何人掉队”目标

目前,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时间框架已经过半,但只有约12%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望按期实现。令人震惊的是,全球饥饿水平已 达2005年以来的高位,约6.7亿人处于极端贫困状态,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水平持续上升,大量物种面临灭绝危险。受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冲击,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受制于有限的财政能力和高企的借贷成本,无力推动经济复苏,无法采取有效的气候治理行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方积极推动全球发展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联合国高度赞赏中国的密切合作。我们相信,全球发展倡议将确保国际社会践行“不让任何人掉队”目标。作 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秘书处,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愿与中国、“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联合国大家庭以及所有利益相关方密切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目标。(摘自2023年7月19日中国日报网)

6.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中欧交流按下“加速键”,既是热点,也有亮点

这主要有3方面原因:一是过去3年,中欧之间的一些正常合作,受到疫情干扰和影响。随着疫情形势好转,中欧双方都希望中欧交往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充分释放积压的交往意愿和合作热情。二是当前,欧洲经济面临通货膨胀、能源危机和金融风险等严峻挑战和不断上升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欧洲主要经贸合作伙伴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无论在贸易还是在投资上,都表现出很强的韧性。与中国加强合作,欧洲收获了更多应对经贸领域挑战的信心。三是在乌克兰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这些着眼于全球和地区安全治理的主张,得到不少欧洲国家的积极响应。欧洲各方希望借访华机会,进一步了解中方立场,和中方共同努力找到应对欧洲地缘政治危机的有效办法。(摘自2023年4月13日《人民日报》)

链接三:数据

1.全球超过2.5亿人面临严重饥饿

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发布《2023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全球经历严重粮食不安全并需要紧急粮食、营养和生计援助的人数在2022年连续第4年增加,超过2.5亿人面临严重饥饿,7个国家人口处于饥饿边缘。这是该报告出版7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数值。2022年的全球粮食不安全严重程度从 2021年的21.3%上升至22.7%,全球严重粮食不安全危机呈恶化趋势。当前,39个国家约3500万人处于紧急水平的严重饥饿状态。(摘自2023年5月6日《经济日报》)

2.2022年全球军费开支创新高,欧洲增幅最大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全球军费开支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军费总支出按实际价值计算增长了3.7%,达22400亿美元的新高。迄今为止,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军费开支国。2022年美国军费开支达877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额的39%。受乌克兰危机影响,欧洲军费开支增长最快,出现了至少30年来的最大同比增长,平均增幅达13%。(摘自2023年4月25日人民网)

3.美国多项经济数据释放“危险信号”

美国劳工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3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远高于美联储2%的长期通胀目标,通胀水平仍处于高位。其中,食品价格上涨8.5%,住宅价格上涨8.2%。高物价让数百万个美国家庭“不堪重负”。在金融领域,银行业危机仍在发酵。2023年3月以来,美国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和第一共和银行等3家银行机构先后“爆雷”,因出现流动性危机而被关闭或被接管。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站报道,有研究显示,美国至少有186家银行面临与硅谷银行等机构类似的情况,这些银行一旦遭遇挤兑 就可能陷入危机。银行业风险正在向商业地产行业传导。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报道,超过1万亿美元的商业房地产贷款将在2025年底前到期,随着银行收紧贷款条件,许多借款人可能难以为债务再融资。(摘自2023年5月9日中国经济网)

4.2022年,中国立项安排1000期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

一年多来,全球发展倡议有效凝聚了共促发展的国际共识,推动国际社会对全球发展“再聚焦”、对2030年议程“再承诺”,有力回应了全球性挑 战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为推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加速器”。2022年6月发布的《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成果清单》中的32项务实举措已有一半实施完成或取得早期成果。2022年9月“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期间发布的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首批50个务实合作项目清单中,10多个已经实施完毕,剩余项目正积极推进,目前项目库务实合作项目总数已突破100个,近40个发展中国家正从中受益。2022年,中国政府立项安排1000期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已提供2万个培训名额,基本覆盖全部“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国家。(摘自《全球发展倡议落实进展报告》)

5.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12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

2023年以来,欧洲多国加大推进“再工业化”,试图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然而,标普全球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6月,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3.4,连续12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为2020年5月份以来新低。如果排除受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这一数值也是2009年6月份以来新低。有分析认为,如果说疫情打乱了欧洲“再工业化”的节奏,那么乌克兰危机及其引发的欧洲能源危机,则直接令欧洲面临新一轮“去工业化”威胁。与历史上过剩产能、落后产业“出走”不同,这次转移产能的公司,大多具备欧洲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据德国《商报》报道,仅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国企业前往投资扩展业务。(摘自2023年7月21日《经济日报》)

6.生活成本危机引发超过九成欧盟居民的担忧

一项代表欧洲议会进行的调查显示,多达93%的欧盟受访者表示对生活成本上升感到担忧,46%的受访者表示其生活水平已经降低,39%的受访者预计未来会受到影响。有45%的受访者表示,在以目前的家庭收入维持生活方面遇到了一些或很多困难。此外,欧盟居民的其他主要担忧还包括贫困和社会排斥(82%)、气候变化(81%)、乌克兰危机加剧(81%)和核事故风险(74%)。受访者还表示,对欧盟和欧盟成员国政府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行动基本上不满意。有6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本国政府的应对措施不满意,56%的受访者对欧盟层面采取的措施不满意。(摘自2023年1月23日中国经济网)

7.中美两国经济总量超世界1/3

经贸合作一直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中美两国经济总量超世界1/3,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互利合作为两国和世界经济提供了持续的增长动力和发展机遇。近年来,双方经贸合作在不利的政治气候影响下仍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近两年中美贸易额仍屡创新高,2021年突破7500亿美元,2022年达到约7600亿美元。2023年以来,众多美国企业高管纷纷来华,明确反对“脱钩”,呼吁加强对华合作,这代表了美国商界的呼声。(摘自2023年7月5日新华网)

链接四:国际视野

海外各界积极评价人类命运共同体

10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顺应了世界进步潮流,回应了当代世界的迫切需要,打破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传统窠臼,为完善全球治理指明正确方向,在世界范围产生积极热烈反响,各方予以高度评价。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巴基斯坦总统阿里夫·阿尔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诠释了合作、和平与发展的真谛,反映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诉求。

第七十七届联大主席克勒希:在面临重大全球性危机时,人类应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法国团结与进步党主席雅克·舍米纳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世界来说是共赢的,打破了“零和”游戏规则,引领世界走入和谐发展轨道。

埃及共产党总书记萨拉赫·阿德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同西方截然不同的坚实政治、文化基础上所构建的全球愿景。

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副主席基思·贝内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共赢、团结,深刻契合当前局势下人们的迫切需求。中国不仅持续完善理论架构,更有落实的详细规划。

莫桑比克前总统若阿金·希萨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世界人民求团结、谋发展的意愿,展现中国共产党开放与合作的胸怀。

俄罗斯对内、对外政策和国防安全领域专家特罗菲姆丘克:人类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全球政治、经济互信与合 作消除隔阂的重要方法,是保障全球化、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综合新华网、光明网信息)

链接五:案例

1.中国助力发展中国家补齐发展短板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世界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从理念到行动,中国始终为凝聚全球合力,帮助发展中国家补齐发展短板、破除发展瓶颈不懈努力。

在菲律宾,中菲农业技术中心推广商业化杂交水稻51.44万公顷,促进粮食增收48.21亿公斤,为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民生活发挥重要作用;在秘鲁,来自中国大市场的需求点亮了当地羊驼毛工人的生活;在瓦努阿图,中国援助扩建马拉坡学校,被当地人誉为“像一座灯塔,照亮瓦努阿图年轻一代学习知识的道路”。

“开始!”随着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元首共同下达指令,一辆崭新亮丽的综合检测车亮起车头大灯,缓缓驶出雅万高铁德卡鲁尔车站并逐渐加速前行。这标志着中国和印尼合作建设的雅万高铁首次试验运行取得圆满成功。作为印尼和东南亚第一条高铁,雅万高铁的建设不仅象征着中印尼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更承载着两国携手推动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从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到雅万高铁试验运行,从“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共享到首批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机构加入国际民间减贫合作网络,一张张当地民众质朴的笑脸,一个个国家发展的生动故事,映照着中国为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付出的努力,折射出全球发展倡议的时代价值。柬埔寨首相洪森感叹:“全球发展倡议不仅为全球合作注入新的动力,也为发展滞后的国家特别是遭受疫情重创的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摘自2022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2.“授人以渔”成果丰硕

近年来,中国在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中,秉持“授人以渔”理念,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的节能改造项目让奇姆肯特炼油厂焕发新生;在尼泊尔南部的特莱平原,中国绿色化肥试验区促成小麦等农作物最高增产400%;在中非共和国、斐济、老挝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菌草种植技术为当地创造了许多绿色就业机会……从技术交流到项目开发,从人员培训到基础设施改善,中国以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的合作成果,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摘自2023年8月4日《人民日报》)

3.美国在中东“失势”,失在人心

美国长期干涉地区事务、挑动冲突对抗、制造战乱贫困,种种霸道霸凌霸权做派让其在中东人心尽失,“失势”在所难免。

美国在中东“失势”,失在横行霸道。与在其他地区一样,美国在中东嘴上挂着“民主”、“人权”、“和平”,现实中却在中东频频挑起冲突,甚至发动战争直接推动政权更迭,导致中东多国战火连连,深陷冲突泥潭和安全困境,制造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2003年,美国在未获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国际社会强烈反对的情况下,以凭空捏造的理由发动伊拉克战争。2003—2021年,约20.9万伊拉克平民死于战争和暴力冲突,约有920万伊拉克民众沦为难民或被迫离开故土。美国还长期支持非政府组织和代理人向中东社会渗透,屡屡用“颜色革命”搅乱多国政局,造成社会动荡。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等美国政府的“白手套”,在埃及、也门、约旦、阿尔及利亚、叙利 亚等国煽动“颜色革命”,是“阿拉伯之春”的重要幕后黑手。

美国在中东“失势”,失在肆意霸凌。美国在中东滥施单边制裁,造成有关国家蒙受严重经济损失、民众生活质量下降。40多年来,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层层加码、步步升级,企图以压促变,颠覆伊朗政权。美国制裁被伊朗斥为“犯罪和恐怖主义行为”,被国际舆论批评为危害伊朗民众生存权、健康权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还长期对叙利亚实施非法单边制裁,严重加剧叙利亚经济民生危机。土耳其南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2023年2月发生强烈地震后,美国单边制裁极大削弱了叙利亚灾害应对能力,阻碍了叙利亚72小时黄金救援。此外,美国还打压、侮辱、霸凌中东国家,美国个别政客甚至用“贱民”等侮辱性词汇描述地区国家,不合心意时屡屡发出威胁,无视中东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战略自主权。

美国在中东“失势”,失在自私自利。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地区国家拒绝跟随美国排挤俄罗斯、主要产油国在制定产油计划时不听美国游说、地区盟友与美国在中东的“头号敌人”伊朗改善关系……面对日渐衰落的影响力,美国高官先后访问中东国家“灭火”,可抛出的还是“权力真空填补论”等谬论,喋喋不休地用集团对抗、霸权博弈的逻辑解读中东地区形势变化,企图将中东裹挟进美国大国博弈的棋盘。美国甚至尝试在中东地区拉起以伊朗为假想敌的“中东版北约”,以“拉一派打一派”的老招数挑拨矛盾,操纵地区事务并从中渔利。(摘自2023年6月14日新华网)

4.中美关系困局症结:美方抱持错误的对华认知

认知决定政策。错误的对华认知必然导致战略误判,让美国对华政策偏离理性健康的正轨。

美国对华认知错在误判了中国的战略目标。拿“国强必霸”的模板来镜 像中国,从战略认知上将中国列为“主要竞争者”,甚至视中国为“威胁”, 这就是扣歪了第一颗纽扣,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看到的是美方调用国内外全部资源对华进行全方位围堵和无底线遏制打压,这是犯了方向性错误。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绝非要威胁谁、挑战谁、取代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这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中国人没有扩张胁迫、称王称霸的基因。“好战必亡”、“国霸必衰”是中国人信奉的箴言。“国强必霸”不仅是对中国发展目标的误读,更是对中国格局情怀的低估。

美国对华认知错在低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美国幻想“从实力地位出发”与中国打交道,终究是打错了算盘。自单方面发起“对华贸易战”以来,美国大搞地缘政治博弈,围堵中国无所不用其极,在台湾等关系中国核心利益和民族尊严的问题上屡屡挑衅,企图迫使中国接受美国的“家法帮规”。然而,中国从来不认同“强权即真理”的逻辑,美方在对华问题上的强权逻辑只会激起中国人民更加坚定的回击。中华文明历经5000年延续至今,面对疾风骤雨,自尊自信自强的中国人民从不缺少骨气、胆识和韧性。今天,强起来的中国人民有足够的底气面对惊涛骇浪的冲击。各国必须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发展彼此关系,尊重彼此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上的不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美国对华认知错在误判了世界的潮流趋势。全球化时代,各国利害相关,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愿被迫选边站队,更不愿被绑上对抗中国的战车。美国仍不合时宜地将世界当做地缘政治的棋盘,炮制莫须有的“民主对抗威权”叙事,试图拉帮结派推动世界“阵营化”。美国种种举动违逆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自然遭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大批地区和国家明确反对“新冷战”, 沙特等美国中东盟友与中国持续增进关系,微软、苹果、特斯拉等美国知名企业纷纷到中国扩大合作机遇,用行动对“脱钩”、“去风险”说不……历史早已证明,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冷战思维、阵营对抗不得人心。中国积极融入时代潮流,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共促和平,这是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也是中国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提升的根本原因。(摘自2023年7月2日新华网)


历史的卷轴,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不懈奋斗中书写。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受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思想政治工作司委托,紧密结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组织编写了新一期《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增刊。共有8个教学专题,并配备PPT课件,供广大教师备课授课使用。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研究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中青年理论骨干共同参与了编写工作。

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23年8月

下一条:第六讲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学生实践方案

关闭

  • 版权所有: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网 联系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52号 邮编:510300
  • Email:web@gdqy.edu.cn 联系电话:020-34301392(学院办公室) 020-61230198(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