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资源 >>  典型案例 >>  正文

03前言:文字案例

时间:21/08/29 14:18:49  浏览:


第一专题

案例1:不朽的马克思

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案例呈现:

时空对话·不朽的马克思:有一种友谊叫“马恩”。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2018年5月3日、4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讲述只有真正的友谊才能跨越时空、超越金钱和一切世俗的利益,才会地久天长。从1844年,《德法年鉴》上同时刊载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章,恩格斯的观点与马克思不谋而合;马克思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1844年8月28日,26岁的马克思和比他小两岁的恩格斯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见面了。这是一次能够改变历史的会面。在接下来的10天里,两个人朝夕相处,倾心交谈,从此开始了毕生的亲密合作和伟大友谊。在那个艰难的年代,为了资助马克思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恩格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重新回到他极其厌恶的经商生活中,一去就是20年。恩格斯把挣来的钱,连续不断地给马克思汇去。他给马克思的经济研究和著述提供无私帮助。在这异地相望的20年里,他们通过书信密切联系,往往一天一封或一天数封。在保存下来的1300多封书信里,他们谈论了哲学、政治、军事等各种问题。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继续他未竟的事业。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辛努力,恩格斯完成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整理和出版。在《资本论》第二卷出版前,恩格斯特意选择5月5日马克思生日这一天撰写了序言,作为对逝去的老战友的最好纪念。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恩格斯是马克思的终生合作者和最亲密的战友。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使他们成了亲密无间的挚友。正如列宁所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有一种友谊叫“马恩”对我们有何启示?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摘选自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2018年5月3日、4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思考讨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案例解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疑是《概论》课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概论》课程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教学中,要能够从发展史的角度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需要向学生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不是一回事。要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由毛泽东在1938年才提出的,但这并不是说,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是突然冒出来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有两个时期需要注意:一是从遵义会议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二是从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应着重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视角阐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迫切需要;从理论逻辑的视角阐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一专题

案例2:“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案例呈现: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视频播放导入(播放《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视频资料)。习近平同志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讲述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桌前,有一个人在奋笔疾书。母亲在屋外喊:“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儿子应声答道:“吃了吃了,甜极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他叫陈望道,他翻译的册子叫《共产党宣言》。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习近平总书记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思考讨论:

分析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

案例解析

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理性和当时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讲清楚为什么会从“向西方学习”转向“走俄国人的路”,从而在众多思潮学说中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专题

案例3: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意义。

案例呈现: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坚信,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坚信历史潮流奔腾向前,只要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共产主义理想就一定能够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一步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到70年的时间内,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推动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工人阶级一旦取得统治权,就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必须“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国家机关必须由社会主人变为社会公仆,接受人民监督。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切实、更有成效地实施人民民主。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恩格斯结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阐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这个预言,现在已经成为现实,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共产党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永远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摘选自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思考讨论:

历史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意义?

案例解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思想实质、两个目标、三层涵义。一个思想实质即“结合”。可以以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王明的“一次革命论”和毛泽东的“革命的‘两步走’”对中国革命规律和步骤的不同认识和结果为例,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和关键在于“结合”。两个目标即毛泽东提出的“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可结合毛泽东提出的两个目标与习近平在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向全党提出的“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重要任务,说明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强烈意识和使命责任。关于三层涵义,可以以教材阐述为依据,联系实际,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实上包含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化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专题

案例4:千年思想家马克思


知识要点:

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案例呈现:

在上世纪末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整个共产主义运动受到巨大挫折的背景下,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了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的活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习惯上被公认为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紧随其后,也就是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再次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并在互联网上公开发起投票活动。一个月后,评选结果出来了,仍然是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排在第二位。2002年,英国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结果是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作为“千年伟人”的地位。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又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3万名听众,结果是马克思的得票最多,休谟排在第二位(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排在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休谟得票率仅为12.6%,远远落在其后),西方其他著名思想家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有进入前20名。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如永不熄灭的灯塔,不断放射耀眼光芒,指引着人类进步事业沿着正确航向前进。中共中央政治局2017年9月29日就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进行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

——摘选自《马克思传》,萧灼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思考讨论:

 为什么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思想家

案例解析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包含着其他许多知识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军事学等,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诗、融会贯通的。”


第一专题

案例5:马克思的生平事迹


知识要点:

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的时代背景

案例呈现:


马克思的父亲是亨利奇•马克思,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律师,特利尔的律师公会会长。亨利希学识渊博,是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开明绅士。马克思的母亲罕丽达也是犹太人,她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操劳家务,照顾丈夫和孩子上。由于亨利希不喜欢犹太教的褊狭,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这种习气的影响,因而这个纯粹的犹太家庭并没有过分浓烈的犹太教气氛,也没有刻意把犹太人的宗教文化传授给马克思。这使马克思自小就受到了启蒙思想的熏陶,自小就学会独立思考问题。亨利希•马克思夫妇共生了9个孩子,4个男孩、5个女孩,但不幸的是有5个孩子先后夭折,只有3个姐妹和卡尔•马克思活了下来。马克思在家中排行第三,在他出生的第二年,4岁的哥哥就病逝了,从此马克思成为家中的长子,深得父母的宠爱,是全家的幸运儿。父亲几乎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经常以伏尔泰、卢梭、歌德等人的思想影响他。父亲也以自己的学识和品德影响着少年马克思,在马克思误入歧途的时候,他的父亲总是及时地予以批评和纠正,例如,马克思在波恩读大学的一年间,生活过得有些放荡,酗酒、决斗、写诗、欠账,马克思的父亲写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在信中埋怨“卡尔式的帐单,既没有关联,也没有结算”(在《马克思传》中,梅林指出:“在马克思的一生之中,关于算帐的事,这位货币的权威理论家,从来不曾把他自己的账目弄清楚过。”),他还进一步指出:“我的阔气的儿子在一年之内花了七百塔勒(Thaler,当时的德国货币单位,1塔勒合3马克),好像我们是金人似的。且不说一切教导和一切规则吧,纵然是最富的学生也不过需要五百塔勒呀。”鉴于这种情况,他坚决地将马克思转学到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浓厚的学院气氛感染着马克思,使他弃绝了原来的放荡的生活。马克思对父亲十分敬重,在他心目中,父亲是一位“以自己的纯洁品格和法学才能而出众”的人。马克思一直把父亲的一张老式照片带在身上,直到去世。

马克思的妻子是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燕妮是马克思的大姐索菲的好友,在索菲的帮助下,他们由相识到相爱并终成伴侣,1836年马克思在没有征得双方父母同意的情况下私定终身,并于1843年正式结婚。他们的恋爱过程是相当浪漫的,马克思深深地爱着燕妮,他在柏林大学就学期间,受着“恋爱的新世界”的鼓舞,把“充满爱慕而徒劳想望”的情感,倾注在满是诗篇的三本笔记本里面,那些诗全是献给“我的亲爱的和永远恋着的燕妮”的。后来他把这些诗寄到了燕妮的手里,受到了“悲喜交集之泪”的欢迎。梅林在《马克思传》中这样描写燕妮:“燕妮•冯•威斯特华伦(Jenny Von Westphalen)不但是非常美丽,而且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德性。她比卡尔•马克思大四个年份,还刚过了二十岁。青春的美丽正在华苞初放,她很受许多的赞颂和献媚求爱了,而且作为一位高官的小姐(她的父亲是特利尔的枢密官,曾经担任副州长,她的祖上是影响西德意志命运的著名军事将领),她是可以联姻贵胄的。燕妮却为了‘艰险莫测的未来’牺牲掉一切荣华的前途,如马克思的父亲所说;这父亲有时觉得她也怀着使他不安的那种忧患的预感,同时又确信那‘仙女’、‘美人’,是这样的坚定,以至于对儿子预言道,纵然是皇太子也不能把她从他手里抢走。”燕妮病逝于1881年12月2日,恩格斯在燕妮去世的那一天说:“摩尔(指马克思)人也已经死了。”果然,马克思在此后的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真正进入了“慢死”状态,一直忍受着支气管炎的病患的煎熬直至去世。恩格斯在燕妮的葬礼上发表演说,他称赞燕妮:“倘若世界上有过以使别人幸福为自己的最大幸福的妇人,那就是这妇人。”

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ede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他是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

1820年11月28日,恩格斯诞生于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的巴门市,他比马克思小两岁。他的父亲是纺织厂老板,母亲善良贤惠,很有教养。思格斯自小表现出了非凡的语言才能。中学时他就掌握了法语、希腊语、拉丁语等多种外语,成年后他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写作,能阅读二十种文字。思格斯本想进大学深造,但他是长子,其父一心想叫他继承父业,因此1837年他被迫中途辍学去学经商。这时离他中学毕业尚有一年。

恩格斯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刻苦自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钻研哲学。1841年他去柏林服兵役,常抽空去柏林大学旁听,用心研读黑格尔哲学。1842年他去英国曼彻斯特他父亲的工厂办事处工作,和英国工人运动发生联系。到英国不久,他成了社会主义者。1844年,恩格斯回德国途经巴黎,会见了在这里的马克思,他们合作写了《神圣家族》一书,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二年恩格斯发表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第一次科学地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

1848年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革命失败后,他着手总结革命经验,写了《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德国农民战争》等著作。1850年他重返英国。

恩格斯在英国从事长时间的经商活动,其主要原因是为了从经济上支持马克思完成《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对此十分了解,深受感动。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说,“我的良心经常象被梦魇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面,才让它们荒废,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忧患。”

恩格斯和马克思一样,为了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奠定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他独立从事门类繁多的科学研究和著作活动。从自然科学到军事科学,从哲学、经济学、历史学到文学艺术,他都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了系统的阐述。他的重要的著作有:《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

1883年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中断自己的研究工作,集中精力从事整理、补充、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工作。他整整花了十二年时间去完成这个工作,但是可惜的是本来要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出版的《剩余价值理论》没有能够完成(这个工作由卡尔考茨基完成,但是他对马克思的原作进行了大量删改。)。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以至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都浇灌着马克思、恩格斯两人的心血。

恩格斯除了从事繁重的理论工作以外,也十分重视和关心国际共产主义的革命实践活动。他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第一国际。马克思去世后,他独立肩负起国际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他用通信、发表文章和私人交谈等方式对各国工人政党给予指导。1889年,在思格斯的直接领导下,各国社会主义者在巴黎成立第二国际。1893年,七十二高龄的恩格斯亲自出席了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二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们以暴风雨般的掌声向他表示欢迎和致敬。恩格斯在会上发表了简短讲话,提醒各国无产阶级在斗争中对议会主义和政治改良不可有过高的估价。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伦敦去世。根据他生前的意愿,他的骨灰被撤在波涛滚滚的大海里。——摘选自《马克思传》,萧灼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思考讨论:

如何评价马克思的伟人品格?

案例解析

马克思的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品格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



上一条:03第一章专题二 案例 下一条:数说“十三五” 中国经济大转变

关闭

  • 版权所有: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网 联系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52号 邮编:510300
  • Email:web@gdqy.edu.cn 联系电话:020-34301392(学院办公室) 020-61230198(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