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资源 >>  典型案例 >>  正文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时间:13/11/02 01:33:31  浏览:

案例1

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和优点

中国无产阶级除了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有它的许多特出的优点。

中国无产阶级有哪些特出的优点呢?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身受三种压迫(帝国主义的压迫、资产阶级的压迫、封建势力的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因此,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来得坚决和彻底。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没有欧洲那样的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所以除极少数的工贼之外,整个阶级都是最革命的。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走上革命的舞台,就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里比较最有觉悟的阶级。

第三、由于从破产农民出身的成分占多数,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的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便利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644 页

案例讨论:

( 1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

( 3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案例点评:

中国工人阶级同欧洲工人阶级一样,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同现代大工业生产紧密联系,始终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富有远见,具有许多优秀的阶级本性,理所当然地做了革命的领导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尤其是最近 20 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虽然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其本质特征并没有变化。因此,他们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领导力量。中国工人阶级对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是通过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的。


案例2

钱学森:一个人抵得上五个师

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被公认为世界级的科技伟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计的贡献”。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科研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并说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意放他回中国。”钱学森不顾生命安危,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摘自汤庭芬:《邓小平理论普及读本》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44 页

案例讨论:

( 1 )结合本案例谈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2 )谈谈你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

案例点评

钱学森是中国千千万万个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案例告诉人们,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知识分子在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重大历史责任。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作为先进科学技术的载体——知识分子,对于加快现代化个历史进程,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还要尽快地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特别是一大批年轻的优秀专家,造就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同时,对知识分子除了精神上的鼓励外,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案例3

中国的国防政策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建立强大巩固的国防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依据国家总体规划,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2010年前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前后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国防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防备和抵抗侵略,确保国家领海、领空和边境不受侵犯。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防范和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人民解放军坚决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为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确保能够在各种复杂形势下有效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科学统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诸军兵种作战力量建设、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主要战略方向建设与其他战略方向建设。深化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注重解决体制机制上制约军队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推进军事组织体制创新和军事管理创新,提高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效益。

——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推进信息化机械化复合发展,实现军队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防护能力和信息能力整体提高。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提高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一些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加紧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训练体制和保障体制,加强诸军兵种的综合集成建设。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大批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胜任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提高训练的科技含量,创新训练内容、方式和手段。

——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立足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着眼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创新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坚持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法律等各领域的斗争密切配合,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主动预防、化解危机,遏制冲突和战争的爆发。逐步建立集中统一、结构合理、反应迅速、权威高效的现代国防动员体系。以联合作战为基本作战形式,发挥诸军兵种作战优长。陆军逐步推进由区域防卫型向全域机动型转变,提高空地一体、远程机动、快速突击和特种作战能力。海军逐步增大近海防御的战略纵深,提高海上综合作战能力和核反击能力。空军加快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提高空中打击、防空反导、预警侦察和战略投送能力。第二炮兵逐步完善核常兼备的力量体系,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战略威慑和常规打击能力。

——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中国的核战略贯彻国家的核政策和军事战略,根本目标是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始终奉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无条件地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坚持自卫反击和有限发展的原则,着眼于建设一支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精干有效的核力量,确保核武器的安全性、可靠性,保持核力量的战略威慑作用。中国的核力量由中央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中国发展核力量是极为克制的,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

——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展对外军事交往,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合作关系。参与国际安全合作,加强与主要大国和周边国家的战略协作和磋商,开展双边或多边联合军事演习,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和军事互信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支持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反对核扩散,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履行国际义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反恐合作和救灾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摘自新华网《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

案例讨论:

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2、中国的国防现代化与和平发展道路关系如何?

案例点评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这是中国人民在深刻认识时代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国将沿着这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永远地走下去。在坚持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国家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军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国际上出现了若干猜测议论,一些人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表示怀疑,一些人甚至主观臆造所谓的“中国军事威胁”论等。这些议论有的是不明实情,有的是故意歪曲。实际上,当代中国的国防现代化不但没有冲击和平发展,而且始终遵循和平发展战略,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没有也不会对别国构成所谓的“军事威胁”。因为: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实现祖国统一的必需;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是履行国际义务与责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必要;中国秉持防御性国防政策,是坚持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和平发展战略的必然。中国的和平发展,绝不会给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带来威胁,只会是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也绝不会对任何国家、任何地区构成威胁,只会增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

(供稿:卫晓溪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条: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下一条: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关闭

  • 版权所有: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网 联系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52号 邮编:510300
  • Email:web@gdqy.edu.cn 联系电话:020-34301392(学院办公室) 020-61230198(招生办)